序言2|中國茶產業的興旺,需要各方努力
導 讀:
又到一年采茶時。
茶葉,這片神奇的東方樹葉,是中國悠久的茶文化和國家形象的重要載體。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茶葉種植面積和采摘面積,產茶量居世界第一。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9年我國茶葉產量280萬噸,增產7.2%。由此可見,茶葉產業體量巨大,影響甚廣。
2020年的茶季如期而至,卻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新冠肺炎疫情挑戰,要面對防控物資短缺、采茶工人短缺、資金短缺、線下銷售和物流遇阻等一系列難題。
2020年也是中國脫貧攻堅的最后一年。茶葉如何在多重制約因素疊加的情況下,繼續完成其繁榮一方經濟、富裕一方百姓的使命,成為各茶葉產區、各茶葉企業面對的重要課題。有鑒于此,農業品牌研究院公眾號將團隊于2018年出版的研究成果《價值決勝——中國茶葉品牌成長報告》分期推送,以回望來路,鞭策前路。今天繼續推送魯成銀的序言——《中國茶產業的興旺,需要各方努力》。
中國茶產業的興旺,需要各方努力
中國是茶的故鄉,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興于唐,盛于宋,從神農嘗百草至今,已有5000年歷史。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茶葉生產國,2017年,我國茶園面積已達4588.7萬畝,產量260.9萬噸,占世界茶葉總產量的46%左右。面對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規模龐大的中國茶產業,保障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提升產業效益,增加茶農收入,是一項具有重要意義的研究課題。
我長期從事茶葉質量與標準研究,關注茶葉質量、標準與品牌之間的內在關系,要想做好茶產業,一定要做出自己的特色。
2009年,浙江大學胡曉云教授找到我,希望在中國茶葉品牌價值評估上一起做點事。當時,胡教授已經開發出了一個“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價值評估”模型,因為,要開展茶葉品牌價值的專項評估,需要對這個模型進行修改,使之適合茶葉品牌價值評估,需要對模型各項指標的權重以及信息的獲取等進行針對性論證。經過反復多次的討論論證,2010年,第一次“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專項評估正式開展,當時由浙江大學CARD中國農業品牌研究中心、《中國茶葉》雜志以及中國茶葉網共同組建了課題組。此后,胡教授團隊又延展開發了針對中國茶葉企業產品品牌價值評估的模型。2011年,在前一年的基礎上,開展了首次的“中國茶葉企業產品品牌價值”專項評估。自此,兩項公益性評估——“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專項評估和“中國茶葉企業產品品牌價值”專項評估,變成了課題組每年春季的例行研究課題。這是一件有利于中國茶業發展的事情,通過品牌價值評估,從海量數據中總結過去,展望未來,推進中國茶業品牌化,實現茶農增收,茶區社會經濟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轉眼,這項研究已經持續了九年,分析了共計十一年的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與企業產品品牌的海量數據。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九”具有非同尋常的內涵。能夠堅持九年的事業,值得敬佩。研究清苦,幸好有茶相伴,希望胡教授能夠一如既往,將這項公益性研究事業長久堅持下去。也希望能有更多的茶葉品牌參與其中,無論是區域公用品牌還是企業產品品牌,無論是“大而全”還是“小而美”的茶品牌,中國茶產業的興旺,需要各方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