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公用品牌探索之旅(17)▏一盛一衰看品牌——臨海蜜桔與黃巖蜜桔調查記
導語
正如所有新生事物一樣,區域公用品牌發展之路蜿蜒曲折。從理論空白的填補,到落地團隊的組建,從不被認可,到寫入中央一號文件之中,探索者的篤定前行,終為中國農業、鄉村的品牌化發展引出一條寬闊大道。
本書集結了蔣文龍會長20多年來的見聞和思考,其中不乏極具參考意義的經驗總結,透過他平實而洞見的文字,我們將一窺區域公用品牌的過去、現在,以及可以期待的將來。
“一號文件的頒發,讓區域公用品牌第一次登堂入室,以鮮明的形象走進農業領域。”
一盛一衰看品牌
——臨海蜜桔與黃巖蜜桔調查記
一個聲名如雷貫耳、婦孺皆知,有著 1700 多年輝煌歷史的柑桔品牌正在日趨沒落,另一個名不見經傳,屈指算來只有 10 多年歷史的柑桔品牌則正呈崛起之勢。這一富有戲劇性的對比和變化發生在浙江的黃巖和臨海。
黃巖和臨海水土相近,氣候相同,精品柑桔品質難分高下。然而,黃巖蜜桔和臨海蜜桔兩個品牌,卻面臨如此不同境況。
一盛一衰看品牌?對比觸目驚心
黃巖蜜桔有 1700 多年歷史,唐代時為朝廷貢品,南宋時被稱為“天下第一果實”。
計劃經濟年代,全國人民吃的桔子,七個里面有一個是黃巖蜜桔;世界人民吃的桔子罐頭,兩罐中有一罐就是黃巖生產的。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黃巖蜜桔曾是我國柑桔第一品牌。
然而,1983 年水果市場放開后,各種品牌柑桔紛紛抬頭,消費者選擇空間驟然變大。從此,黃巖蜜桔節節敗退。
1986 年,著名漫畫家華君武創作了《黃巖蜜桔,榜上無名》,刊登在《浙江日報》上。漫畫中,馳名中外的黃巖蜜桔向隅而泣。當時,這幅漫畫震撼了黃巖所有的干部和老百姓。
20 余年來,為黃巖蜜桔動了許多腦筋,想了許多辦法,但并未挽回頹勢。而與此同時,與其一墻之隔的臨海蜜桔則從無到有,開始打造品牌,并且迅速崛起,知名度和美譽度甚至超過了黃巖蜜桔。
如今,論規模,黃巖蜜桔已萎縮到 8 萬多畝;臨海蜜桔則擴張到了 19 萬畝,臨海無核蜜桔產量躍居浙江老大,全國老二。
論價格,黃巖蜜桔最高賣到 8 塊錢一斤,臨海蜜桔則賣到了 30 多塊一斤。桔子成熟季節,在黃巖,滿街叫賣的竟都是臨海的涌泉桔,一些桔農為了圖個好價錢,甚至拿上好的黃巖蜜桔充作臨海的涌泉桔。
黃巖一位人大代表告訴記者,一次,黃巖召開人代會,桌子上擺的招待用桔,竟然是臨海所產。人大代表們不由感慨萬千,紛紛建言獻策。
黃巖蜜桔的淪落,直接影響到士氣。黃巖蜜桔合作社的社長業已轉行,黃巖農副產品配送中心的董事長,也準備另投他處。而臨海涌泉柑桔合作社的馮社長,則信心十足地告訴記者,要通過大棚栽培,把桔子送進奧運會。
中國柑橘博覽園 圖片來源“黃巖發布”
品牌運作有規律
黃巖蜜桔何以不敵臨海蜜桔?人們分析,除了客觀上黃巖行政區劃調整、城市化進程加快等帶來影響外,品牌運作是成敗的關鍵。
黃巖蜜桔早就是家喻戶曉的強勢品牌,臨海蜜桔則是初生牛犢,兩個品牌處在不同的發展時期,品牌建設的思路、方法、策略理應有所不同,但據記者了解,兩兄弟在宣傳上如出一轍。
臨海在高速公路豎大型“臨海蜜桔”廣告牌,黃巖在高速公路上豎了更大的“黃巖蜜桔”廣告牌。
臨海在中央電視臺打廣告,黃巖也連續在央視打了幾年的廣告。
臨海舉辦了四屆“臨海中國無核蜜桔節”,黃巖的“中國黃巖柑桔節”已舉辦了九屆。
此外,黃巖還花重金打造中國柑桔觀光園、中國柑桔博物館。
應該說,在品牌建設上,黃巖也是重視的,也投入了人力、物力、財力,歷年來所花費的資金絕不在臨海之下,但同樣的策略在臨海是正確的、必須的,在黃巖就是一種浪費,甚至造成對品牌的傷害。
浙江大學品牌研究中心主任胡曉云認為,每個品牌都有生命周期,每個成長階段都有核心問題需要解決,這是我們必須認識和把握的品牌建設規律。
具體到黃巖和臨海兩個柑桔上,很顯然,一個應該在品牌維護上做文章,另一個應該在品牌知名度上下力氣。因為一個處在成長期,一個處在初創期。
胡曉云總結分析說,品牌的基礎是質量。品牌的靈魂是文化。文化依附在產品質量之上。離開了產品質量去片面追求文化,那是舍本逐末。柑桔觀光園、柑桔博物館的建設是為了彰顯黃巖蜜桔的品牌文化,如果黃巖蜜桔連質量都無法保證,品牌文化無疑就成了空中樓閣。
臨海涌泉梅峴村“古橘王” 圖片來源“臨海898”
品質追求有方法
品質是品牌的生命,是顧客產生信任感和追隨度的最直接原因。沒有高品質,就沒有真正的名牌。在品質上,黃巖蜜桔和臨海蜜桔也體現出各自不同的追求。
品種是品質好壞的關鍵。臨海蜜桔從上世紀 90 年代末期開始大規模改良品種,改良成“溫州蜜柑-早熟宮川”的每畝補助 200 元,新發展成一定面積的每畝補助 100 元。經過近 10 年的努力,如今 19 萬畝的臨海蜜桔中,95%都屬同一優質品種——“溫州蜜柑”。
而在黃巖,8 萬多畝的柑桔分屬 180 多個品種,其中能與臨海“溫州蜜柑-早熟宮川”品種媲美的“黃巖本地早”還不到 2 萬畝。品種的參差、雜亂,讓消費者難辨良莠。
保證品質,必須加強基地的管理建設。近年來,臨海把大量的真金白銀投在基地、合作社上,出臺了大量的扶持政策。對建立臨海蜜桔精品園的基礎設施投入 30 萬元以上的,給予一次性補助 3~5 萬元;對新建柑桔鋼架大棚10 畝以上的給予一次性補助 2~5 萬元。對帶動農戶銷售較好的合作社,補助3~5 萬元等。
目前,柑桔農民專業合作社在臨海已經達到 52 家,社員超萬戶,輻射整個臨海蜜桔面積的 80%以上。市里制訂了統一的《臨海蜜桔地方標準》《臨海蜜桔生產技術規程》《優質安全柑桔生產模式圖》,實行統一生產管理、統一技術標準,達到統一產品質量。
在黃巖,由于比較效益下降,果農積極性受到嚴重打擊,多數都是兼職果農,柑桔收入只占桔農總收入的 20% ~30%,果農自然無心種桔。黃巖的柑桔合作社總數只有 6 家,社員才 500 戶,遠遠不及臨海。合作社數量偏少,規模偏小,沒能很好起到帶動輻射作用,黃巖蜜桔品質必然下降,變得個大、水分少,甜味不足,失去當年的風采。
要保證品質,還必須嚴防假冒。然而由于種種原因,“黃巖蜜桔”至今只是一個產品名稱,而不是一個證明商標。沒有商標的保護,各地桔子紛紛假冒,黃巖蜜桔真偽難辨,品牌的誠信度受到嚴重沖擊。
2004 年 8 月,黃巖蜜桔終于成功獲得原產地標志。黃巖政府在杭州、上海開了新聞發布會,宣告黃巖蜜桔品牌從此有了“保護傘”。然而,電視報道了,報紙刊登了,消費者卻買不到標有原產地標志的黃巖蜜桔。時至今日,兩年過去了,“黃巖蜜桔”原產地標志還鎖在政府的文件柜里,并沒有真正發揮作用。
與黃巖蜜桔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臨海蜜桔在品牌保護上的成功運作。
1999 年,臨海人第一次使用“臨海蜜桔”這四個字;僅僅過了兩年多,“臨海蜜桔”證明商標便注冊成功。又過了兩年,“臨海蜜桔”原產地標志也申報成功。
有了商標后,臨海對境內的柑桔品牌進行整合,采用“子母商標”的設計,統一打“某某”牌“臨海蜜桔”。既突出“臨海蜜桔”母商標的中心地位,又不失各個子品牌的個性,調動個體的積極性。
臨海把“臨海蜜桔”牌子交給協會這個實體來運作。協會為“臨海蜜桔”設置嚴格的門檻:基地規模、品質水平……只有達到標準,才能穿上“臨海蜜桔”這件外衣。2002 年首批有 14 家符合條件的單位順利跨過門檻,5 年過去了,這個數字也只上升到 25 家。
有了品質的保障,“臨海一奇,吃桔帶皮”“臨海蜜桔天下第一貴”這些廣告語迅速傳播,“臨海蜜桔”的身價也一路飆升,“優質優價”得到體現。
黃巖蜜桔由盛而衰,臨海蜜桔從無到有,兩個蜜桔品牌的鮮明對比告訴我們,建設現代農業必須掌握品牌經營的規律,掌握規律者事半功倍,逆規律而動者自取其咎。
(作者蔣文龍、鄭盈盈,原載《農民日報》2007 年 4 月 17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