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公用品牌探索之旅(34)▏誰來運營?怎么運營?
導語
正如所有新生事物一樣,區域公用品牌發展之路蜿蜒曲折。從理論空白的填補,到落地團隊的組建,從不被認可,到寫入中央一號文件之中,探索者的篤定前行,終為中國農業、鄉村的品牌化發展引出一條寬闊大道。
本書集結了蔣文龍會長20多年來的見聞和思考,其中不乏極具參考意義的經驗總結,透過他平實而洞見的文字,我們將一窺區域公用品牌的過去、現在,以及可以期待的將來。
“但現實發展決定了:對區域公用品牌的運營,我們絕不能坐視不管。既然我們是始作俑者,那么,我們就有責任提供全程的解決方案。”
誰來運營?怎么運營?
區域公用品牌在中國大地上蔚然成風。省級的、市級的、縣級的應有盡有,甚至還有鄉鎮和鄉村一級的;單品類的、多品類的,也有全域融合型的。但大量的品牌規劃執行得并不理想。有的廣告狂轟濫炸,央視黃金時段、高鐵命名、各類展覽展示,卻連個運營主體都沒有;有的組建成立了運營主體,卻不知該不該銷售產品,怎么鏈接企業?有的甚至將規劃鎖在抽屜里,不知如何運營。
就這樣,區域公用品牌的運營問題,十分尖銳地橫亙在我們面前。
我們要不要關注、跟蹤、研究、介入區域公用品牌的運營?對此,團隊成員再次產生比較嚴重的分歧。有人認為,術業有專攻,我們的專業是品牌創意策劃,品牌的落地運營,應該由地方政府著手解決。作為輕資產服務公司,我們不能將服務鏈條越延伸越長,最終淹沒了自己的優勢。
實事求是講,這種觀點并非全無道理,許多的公司就是這樣,不知不覺之間,將自己拖進了泥潭。看上去業務面很廣,什么都能做,但實際上競爭力卻在下降。
但現實發展決定了:對區域公用品牌的運營,我們絕不能坐視不管。既然我們是始作俑者,那么,我們就有責任提供全程的解決方案。假如我們只知道商業的跟進,而不去研究、創新、破題,打通整個創建、運營的鏈路,那么,我們也就淪為了一個沒有靈魂、沒有追求的公司。
因此,在大家都忙著“割韭菜”時,我們踏上了更為艱巨的探索之路。
第一個 「運營」 專題論壇
2016 年“中國農業品牌百縣大會”期間,由本人策劃并主持的“區域公用品牌運營模式如何搭建”作為專題論壇,面向社會第一次舉辦。
論壇邀請了縉云燒餅、畢節珍好、英山云霧茶、安吉白茶、浦東 8424 西瓜五個品牌參與對話。這其中既有單品類品牌也有地方特色小吃品牌。在對話品牌的選擇上,可以說也很費了一番心思,因為我們的視野中,真正運營得好的品牌可謂鳳毛麟角,絕大多數品牌是外面知名度很高,但其實并沒有主體運營,更談不上有規律性的經驗可共分享。
這里“縉云燒餅”曾是我的采訪對象。這個短時間之內崛起,快速覆蓋全國市場的品牌,盡管不是純粹的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但其增收致富背后的邏輯,尤其是如何解決標準化工作、如何培訓,如何加盟、如何管理,如何傳播等等方面的探索,十分值得借鑒。
“畢節珍好”運營中的痛點,我十分了解。我曾與其運營商湛放敞聊一整天。作為一個民營公司,他在運營中的得失和盤桓,自是十分寶貴的前車之鑒;政府應該如何扶持品牌成長,是否一出生就可以推向市場,任其浮沉?同時又應該如何物色運營商,物色什么樣的運營商才能擔當大任?今后何去何從?
區域公用品牌究竟如何運營,一早就進入了我們的研究視野。
圖為 2016年舉辦“首屆中國農業品牌百縣大會”期間,由作者本人組織的第一次專題論壇。
參加嘉賓有縉云燒餅、畢節珍好、安吉白茶(極白)、英山茶葉、浦東西瓜等品牌方。
湛放作為一家民營的廣告公司,雖有品牌營銷的能力,卻并不在農業的“圈子”里,因此要號令、整合農業生產主體,可謂舉步維艱。那么“英山云霧茶”由政府主導,協會發動,八家企業共同組建“大別茶坊”公司,承擔區域公用品牌宣傳、推介、市場營銷的主體責任,這種市場化的運營模式又有何利弊,有否遇到問題和挑戰?
“安吉白茶”由國資進入,聯合民營企業共同組建“安茶集團”,以“極白”為產品品牌拓展市場的做法,已經引起社會高度關注,當地茶企反響強烈,感覺自己的生存空間受到了擠壓侵占。這次我特別邀請了“安茶集團”總經理吳劍前來分享、交流,談談他對這一運營模式的認識。
浦東 8424 西瓜則由浦東農協在運營,據說效果不錯。那么農協如何規避運營主體缺失的難題?由農協運營這樣一個產業品牌,又會遇到哪些問題和挑戰?
總之,我們根據自己的理解,根據對嘉賓品牌的了解,篩選出以上對象,核理出核心問題,首次展開專題對話。不管是否抓住了話題重點、核心,也無論是否選準了對話嘉賓,更不提整場對話效果究竟如何,無論如何,有關品牌運營的話題,就這樣進入社會大眾的視野。
「閉門會」 閉不上門
但“百縣大會”上有關“運營”的專題論壇,由于時間短、內容多、問題復雜,盡管揭開了問題的蓋子,但卻難以聚焦展開討論。代表們覺得問題很重要,但卻只是“點到為止”。人們希望有機會能做深入、持續的交流探討。不受其他議題的影響,能心無旁騖、不受任何拘束,把問題展開,再一起尋找解決路徑。
因此,我們覺得有必要再搭建一個更加細分的交流探討平臺,專門聚焦品牌“運營”。我將這個會命名為“閉門會”,意為小范圍、定向邀請,不對外公開。
“閉門會”由浙大 CARD 中國農業品牌研究中心和浙江永續農業品牌研究院共同主辦,芒種、燧人、華言、兆豐年等機構共同協辦。地點就放在浙江麗水。可以就近參觀考察“麗水山耕”品牌的運營。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當我們將“閉門會”的消息發出后,得到地方政府的廣泛關注,要求來參會的代表通過各種途徑找到我們,要求擠進來旁聽。以致“閉門會”的門根本“閉”不上。這也從側面說明,落地運營的問題有多么牽動人心。
2019年6月3日至5日,烈日炎炎,原本計劃 30 人的會議,變成了 50 多人。這里沒有老師,只有先行者;這里更沒有領導,有的只是來自全國各地的實踐者。大家全神貫注,一去平時會議時的官話、套話,而是直奔主題,相互切磋。最后由胡曉云老師進行總結。
圖為在浙江麗水召開的第一屆“閉門會”期間,
胡曉云老師在啟發思路:這里沒有老師,只有共同的探討!
2020 年 10 月 30 日至 11 月 1 日,第二屆“閉門會”在浙江衢州召開。我們安排了數字化方面的幾個講座,請浙江大學的袁康培老師、內蒙古大數據研究院的同仁前來交流。在我看來,落地運營的難題,很可能將通過數字化手段得以解決。
盡管團隊在是否要介入運營的問題上一直有不同的聲音,但無論如何,我們責無旁貸,必須負擔起披荊斬棘的開拓之責。也許我們也沒有經驗,也許我們也內心彷徨,但我們愿意與大家一同前行。
根據我對浙江產業農合聯的采訪,產業內企業聯合成立實體化公司,進行品牌的落地運營,這種組織化方式十分值得期待。但因為浙江的實驗也剛剛開始,還沒有特別成功的案例可供借鑒,因此只安排了麗水農合聯執委會主任進行了書面交流。
隨著對品牌運營的日漸重視,我越來越感覺到,其背后實際上是一個組織化問題。而組織化的背后,又涉及主體和制度等。
在傳統認知里,土地、勞動、資本、人才是推動生產發展的生產要素,但在今天,品牌、數學技術、組織化等因素日浙突顯,成為賦能產業發展的新的要素。這種無法回避的變化,向我們提出的挑戰無疑是異常尖銳的。
“品牌化引領、數字化支撐、組織化創新。”這是我在采訪余杭永安村發展時,歸納得出的結論。而這一結論恰好驗證了黃祖輝教授擔任浙大“卡特”院長時,組建品牌化、數字化、組織化三個研究中心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