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公用品牌探索之旅(37)▏“烏牛早”,品牌糾結何時解?
導語
正如所有新生事物一樣,區域公用品牌發展之路蜿蜒曲折。從理論空白的填補,到落地團隊的組建,從不被認可,到寫入中央一號文件之中,探索者的篤定前行,終為中國農業、鄉村的品牌化發展引出一條寬闊大道。
本書集結了蔣文龍會長20多年來的見聞和思考,其中不乏極具參考意義的經驗總結,透過他平實而洞見的文字,我們將一窺區域公用品牌的過去、現在,以及可以期待的將來。
“但現實發展決定了:對區域公用品牌的運營,我們絕不能坐視不管。既然我們是始作俑者,那么,我們就有責任提供全程的解決方案。”
謹防公共資源流失
很顯然,區域公用品牌作為一種公共資源,是政府服務產業、服務農業的有效抓手。一,作為地理標志產品核心的生長環境、加工工藝、產業文化,是經過數百年乃至上千年的演進,而逐步形成的,是屬于當地農業的、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二,長期以來,地方政府為了推動區域公用品牌成長,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這一財富理應由大家共同享有,而不應被少數,甚至某家企業獨占。
但現實狀況是,地方政府常常看管不好這一資產。有些品牌被企業搶注,有些在改制中流向了企業,還有一些是地方政府支持企業抱團發展,將品牌使用權授予重組后的企業,但缺乏條件預設,最終為個別企業占有。
區域公用品牌這一公共資源的流失,讓地方政府處于一種非常尷尬的境地:失去了品牌,等于失去了產業發展的抓手。以致于許多地方轉而又花巨資,到企業手中買回品牌。
類似的悲劇在浙江各地屢屢發生,在全國各地也并不鮮見。浙江永嘉的“烏牛早”,就是一個典型事例。
烏牛早”,品牌糾結何時解?
“烏牛早”是浙江省溫州市永嘉縣的名茶,20 世紀 90 年代,在浙江茶界聲名遠播,風頭甚健,但近年來幾乎淡出人們的視線。中國茶葉研究所魯成銀副所長告知記者,所里舉辦“茶藝師”培訓班,來自全國各地的年輕人竟渾然不知“烏牛早”大名;溫州市農業局副調研員蘇國崇痛心疾首,認為“烏牛早”品牌運作的教訓異常慘痛。
2005 年,記者曾赴溫州永嘉專程采訪“烏牛早”,當時,縣政府正準備成立茶葉協會,并將品牌委托協會統一運作。對這一舉措,當事各方充滿期待!應該說,在品牌林立的浙江茶界,“烏牛早”頗具大牌潛質。不僅特色明顯,品質超群,而且具有生動的歷史文化故事,只要方法和思路對頭,加上持之以恒,必將大有作為。但10年過去,為何結果大相徑庭,居然被擠出浙江茶葉品牌第一方陣?
一波三折的“烏牛早”
從政府購得商標到成立股份公司運作再到成立協會,“烏牛早”區域品牌發展路徑仍未清晰。
“烏牛早”已有 300 多年的栽培歷史。其最大特點,就是一個“早”字。一般情況下,“烏牛早”上市一個月后,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才姍姍來遲。
20世紀 80 年代,永嘉調整農業結構,“烏牛早”大發展,并很快嶄露頭角,引起各界高度關注。然而,問題接踵而至。永嘉境內幾萬畝茶園,品牌林立,既多又小且散。每個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都十分有限。要想做大做強,必須在“標準化工程”基礎上,統一品牌運營。
“烏牛早”本是茶樹品種,1990 年開始作為良種在全省推廣。但此時已被企業注冊為產品商標。1999 年,永嘉縣政府出資 18 萬元購得“烏牛早”商標,希望以這一商標為核心統一打造區域品牌,供茶界主體共同使用。縣農業綜合開發公司被委以管理運營這一品牌的重任。
按照當時理想的設計,使用“烏牛早”商標,必須實施“四個統一”,即“統一品牌、統一宣傳、統一標準、統一包裝”。但在實際運作過程中,包裝是統一了,其它統一則很難到位。一些人提意見說,“烏牛早”不僅沒有整合,反而越整越亂。
有人甚至指責農業綜合開發公司是在賣包裝。這時有一種觀點認為,品牌必須由企業進行市場化運作。在這一理念指導下,2000 年,永嘉組建成立了“浙江烏牛早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該公司由永嘉縣頗具實力的房地產開發商李仁超控股 51%,其他 8 家骨干茶企共同參與,政府則將“烏牛早”商標作價 50 萬元,進入該公司。
由“股份公司”作為龍頭,帶動骨干茶企共同使用“烏牛早”商標,進而輻射全縣茶葉基地。這一設計思路十分理想,也十分超前。但公司在運作上很快出現分歧,股東們紛紛打起退堂鼓。其中兩家主體還跟李仁超打起了官司。最后,“股份公司”只剩李仁超唱獨角戲。但“烏牛早”作為產品商標,卻實實在在轉移到了“股份公司”手中。從 2001 年起,公司對相關的幾十個產品進行了保護性注冊。
進,進不得;退,退不得。眼見得“烏牛早”商標使用步入泥潭,2005 年,政府決定成立協會,另辟蹊徑,以國家質監部門批準使用的“烏牛早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為核心,創建區域公用品牌,由協會出面,推動實現“四統一”。當時,李仁超建山莊、辦茶樓,在當地茶界享有較高威望,實力也較強,被推擔任了協會會長。
從“共贏”走向“共輸”
“烏牛早”究竟屬于誰?如果屬于企業,政府就不該插手;但不用“烏牛早”,政府又拿什么品牌推動茶產業發展呢?在左右為難中,“烏牛早”虛擲十年光陰,一步步淡出人們的視線。
由協會通過“四統一”創建區域公用品牌,本是符合國際慣例的一個“共贏”做法,但因李仁超同時擔任股份公司老總和協會會長兩個職務,致使“烏牛早茶”這一新品牌面臨新的難題。在李仁超看來,“烏牛早”是國家工商局注冊通過的、受法律保護的產品商標,而“烏牛早茶”不過是國家質檢總局認證的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盡管也受保護,但規格上只屬于“辦法”。
到底是“烏牛早”為佳,還是“烏牛早茶”為宜,誰也說不清道不明。但管理運營的主動權抓在李仁超手中,他不動,其他人沒法加以干預。
永嘉縣政府一位不愿具名的官員告訴記者,協會成立至今,對“烏牛早茶”的態度基本是不聞不問,而且協會十余年從未改選。
看到“安吉白茶”“大佛龍井”等幾乎同時起步的區域品牌如日中天,而“烏牛早”則不進反退,永嘉縣政府和茶企、茶農心急如焚。永嘉縣政府這位官員告訴記者,每一任縣政府分管領導到任后,幾乎第一時間都想著要解決“烏牛早”品牌問題,但每次協商都一籌莫展、束手無策。因為一談到收回品牌,李仁超就放言至少要幾千萬元補償。永嘉并不是經濟發達地區,要財政支出如此龐大的經費,完全沒有可能;而要重新注冊商標,既不現實,又浪費時間、耽誤機會。
縣政府官員直言不諱告訴記者,商標權屬和使用問題讓政府異常糾結,10多家縣級以上龍頭企業,真正能夠使用該品牌的,現在就只李仁超一家。但做活動、搞推介時,政府還要出人出資出力,壓力很大。“根本問題在于‘烏牛早’究竟屬于誰?如果屬于企業,政府就不該插手;但不用‘烏牛早’,政府又應該拿什么品牌推動茶產業發展呢?”就這樣,在左右為難中,“烏牛早”虛擲品牌創建的十年黃金時間,一步步淡出人們的視線,從“共贏”走向“共輸”。
品牌困境如何解套?
區域公用品牌既然具有公益性質,一定要由政府、事業單位或協會等公益機構主導;在政策設計上要加強可行性研判;工商業主投資農業,應站得更高、看得更遠。
一個蒸蒸日上的區域品牌,最后落入進退兩難的困境,“烏牛早”的教訓讓人感到異常痛心。
目前,永嘉茶企普遍不愿使用“烏牛早”品牌,也不敢投入資金進行推介宣傳,擔心一旦沾上“烏牛早”,反而受制于李仁超,因為目前“烏牛早”商標為李仁超股份公司所有;政府則既糾結又無奈:與其他地方茶葉區域品牌相比,“烏牛早”的發展明顯滯后,差距越拉越大。政府有心推動,但因在品牌問題上失卻主動權,做起工作來名不正言不順,處處瞻前顧后;而李仁超,投入巨資修建山莊、開辦茶樓,還通過司法途徑為“烏牛早”取得了中國馳名商標,但除了為他的房產、酒店等業務進行背書外,并沒有從茶葉上取得多少回報。
毋庸置疑,因為品牌問題沒有理順,相關各方都成了“輸家”。那么,“烏牛早”如何才能走出霧霾重重的困境,重新恢復生機?
蘇國崇是溫州市農業局副調研員,曾擔任特產站站長多年,他告訴記者三點:一是區域公用品牌既然具有公益性質,就無論如何不能交給企業運作,一定要由政府、事業單位或協會等公益機構主導。二是在“烏牛早”商標問題上,政府想了許多辦法,出發點無可非議,但在執行過程中屢屢出現問題,始料不及,因此,政策設計上要加強可行性研判;三是李仁超作為工商業主投資農業,應予充分肯定,但在“烏牛早”發展上,應站得更高、看得更遠。
農業品牌專家、浙江大學胡曉云博士表示,目前,在區域品牌創建上存在兩種誤區,一種是企業將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有意無意地據為己有,另一種是簡單地將企業產品商標作為區域品牌的商標使用。兩種誤區本質上都是缺乏對區域品牌的深刻理解。
胡曉云認為,目前的法律事實是,“烏牛早”屬于企業產品商標,即使花代價收回交由協會運作,也必須改變其法律屬性,也就是要將企業產品商標改為地理標志證明商標,這種做法既不現實也無必要。理想的解決辦法應該是,由協會出面,直接到國家工商管理部門登記注冊“永嘉烏牛早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尋求法律保護。實踐已經充分證明,母子商標相結合的雙重背書模式是現實發展中可行的模式。一方面,協會依托政府部門,打造區域性品牌,解決了單個企業在品牌創建上資金、人才等不足的困難;另一方面,企業同時注冊使用產品商標,解決了“公地災難”。
(作者蔣文龍,原載《農民日報》2015 年 5 月 30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