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區域公用品牌為引領 茶企品牌要做出自己的“味道”
今年5月10日是第五個“中國品牌日”,品牌是生產者和消費者共同的追求,是供給側和需求側升級的方向。近年來,在各茶產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持續推動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快速發展,以區域公用品牌為引領,統籌發展茶產業、茶科技、茶文化正在成為實現鄉村振興的有力抓手。與此同時,我國茶企品牌發展仍顯滯后。專家表示,茶企要打造自己的核心技術、品牌價值、企業文化以及不可取代的品質特點和風格,做出屬于自己的“味道”。
區域公用品牌發展強勁
近日,由浙江大學茶葉研究所等發布的“2021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評估”結果顯示,品牌價值前10位的分別為西湖龍井74.03億元、普洱茶73.52億元、信陽毛尖71.08億元、瀟湘茶67.83億元、福鼎白茶52.15億元、洞庭山碧螺春48.72億元、大佛龍井47.74億元、安吉白茶45.17億元、安化黑茶41.32億元及蒙頂山茶40.99億元。
在消費升級大趨勢下,品牌已經成為茶產區、茶企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標志和自身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茶產業的規模化、標準化背后,都與品牌化密不可分。
在產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持續推動下,各地的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建設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在大型專業的茶博會、農博會等展會上,都能看到一些區域公用品牌參展亮相,西湖龍井、普洱茶、福鼎白茶等區域公用品牌在消費終端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以區域公用品牌為引領,統籌發展茶產業、茶科技、茶文化正在成為實現鄉村振興的抓手。
一座武夷山,半部茶葉史。近年來,為提升茶產業品牌附加值,武夷山茶產業向茶衍生品、茶文旅等方向延伸。先后打造了“印象大紅袍”“中華茶博園”“萬里茶道起點”等精品茶文化項目,推出了“香江茗苑”“武夷星中華茗苑”“茶言精舍”等觀茶景、賞茶禮、品茶味、游茶園的茶旅項目。
中國人民大學品牌農業課題組組長、首席專家婁向鵬表示,鄉村振興的抓手是產業興旺,而產業興旺的抓手是品牌強盛,只有通過品牌化的產品、品牌化的服務和市場發生交換,才能夠真正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茶企品牌還需深挖文化
據中國茶葉流通協會數據顯示,截至“十三五”末,我國茶葉類登記注冊商標總數超過68萬件,申報獲得中華老字號(茶葉類)37個,全國共有131個茶葉產品獲得了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注冊數超過230件,28個茶葉地理標志產品入選中歐地理標志協定保護名錄。各茶葉主產銷區相繼培育出了一批具有較強營銷力和競爭力的全國知名品牌及地方特色品牌。
但目前我國茶葉品牌建設總體水平與日益增長的高質量品牌需求之間的矛盾較為突出,全行業品牌意識有待進一步提升,品牌總數及規模總體偏少偏小,品牌價值及影響力偏低偏弱,品牌工作機制及服務機構偏松偏散。品牌的公信力、影響力還不夠高,品牌研發創新平臺明顯不足。品牌發展仍然滯后于茶產業經濟發展。
與區域公用品牌如火如荼的發展相比,茶企的品牌建設就顯得滯后。在消費端的決策中,消費者的茶葉消費決策不僅來自區域公用品牌的信譽,也還需要有茶企品牌的信譽來支持。而在眾多的茶企中,目前有3家茶企在謀求A股上市。
業內人士認為,借助茶葉區域公用品牌的力量來開展企業自身的品牌建設,不失一條很好的發展捷徑,畢竟在茶行業,區域公用品牌最具IP,但茶企也不要有大樹底下好乘涼的惰性,自身的品牌強大才是市場核心競爭力。目前,茶農、茶商、茶企、消費者四者利益沒有合理分配,茶商缺乏專業性、鑒別力和對產品的忠誠度,大部分茶企沒有形成成熟的營銷體系。
云南省普洱茶協會副會長鄧艷波表示,以普洱茶為例,應在加強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專業教育基礎上擴大到社會教育層面,在全省、全國乃至世界培養更多真正懂茶的消費者,讓更多的人對普洱茶感興趣,了解它、認識它,品懂普洱茶。一個產業要做強做大持續發展,形成成熟的市場,必須在整個產業鏈上要有合理的利益分配。銷售拉動生產,云南不少茶企目前都處在一種生存舉步維艱的狀態。只有鄉村、企業、茶山、茶消費者全鏈條的健康發展,才能稱得上真正的持續發展。生產者要注重品質和產業,生產更好的產品貢獻給消費者,著眼長遠發展,提供高品質的茶讓人們美好生活的愿望得到滿足。
鄧艷波認為,應該鼓勵茶企做出更多品質至上的好品牌的同時,嘗試探索發展有茶鄉村實施“一村一品”,做出更多原產地產品、形成鄉村品牌,因地制宜建立一批初制所、精制所,大力發展集體經濟,發揮茶農的主體作用,帶領全村人民靠茶致富。“茶企更要打造自己的核心技術、品牌價值、企業文化。所有企業致力追求的都是不可取代的品質特點和風格。企業只有堅持做好自己,才會做出屬于自己的‘味道’。”(袁國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