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葉子激活一個產業鏈
立春過后,氣溫逐漸回升,高縣來復鎮各地的茶園陸續披上綠裝,芳香四溢。在明媚的春光下,“四川省川茶名鎮”的牌匾熠熠生輝。
茶產業是來復鎮農業的特色支柱產業之一。全鎮現有茶園2.8萬余畝,茶農5200余戶,茶企10余家。近年來,該鎮緊扣“效益”與“品牌”兩大核心,壯大茶葉基地、打造茶葉品牌、延伸產業鏈條,切實做好“茶文章”,推動茶產業高質量發展,助推鄉村全面振興跑出“加速度”。2024年,全鎮茶葉綜合產值達14.7億元,茶農人均鮮葉收入超1萬元。
強基地
村民吃上“茶泡飯”
在該鎮金村村的茶園里,層層疊疊的茶樹間,茶農們正搶抓春光,忙碌地采摘早茶,爭取早日上市。
談及茶葉,該村種茶大戶劉澤華滿臉自豪:“我家的田地、荒坡都種上了茶樹,每年僅春茶收入就能超過 10 萬元。可以說,我們全家都靠‘茶泡飯’養活。”
“茶泡飯,先苦后甜味道長……”該村村干部李勇感慨地回憶起茶產業發展的曲折歷程。
該村村民歷來有種茶的傳統,但過去多是將茶葉作為“副業”,種植在田邊地角,管理粗放,效益低下。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該村大部分村民依托退耕還林、連片開發等項目大力發展茶葉產業。然而,起初仍有部分村民持觀望態度,不愿種茶,認為農民不種糧食而種茶是“不務正業”。但隨著茶葉陸續投產,良好的經濟效益讓這部分村民后悔不已,紛紛自發投資種茶。
截至目前,該村已發展優質茶園近5000畝,全村半數以上村民以茶為業,以地生財,“茶泡飯”吃得有滋有味。
金村村只是來復鎮茶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該鎮持續加大茶葉基地基礎設施投入,以金村村、大屋村生態低碳茶園示范區建設為契機,大力實施茶園綠色防控、宜機化改造和低產茶園改造等措施,輻射帶動全鎮標準化茶葉基地建設。同時,探索建立“企業+基地+農戶”的利益聯結模式,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實現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多贏的格局。
茶葉,不僅綠了山坡,更富了村民。“茶泡飯”,讓來復鎮5200戶茶農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持續攀升。
塑品牌
茶葉產品出“國門”
品牌,既是名片,也是競爭力。
近年來,來復鎮秉持綠色發展理念,積極宣傳綠色茶園精細化管理、安全規范種茶產茶等知識,著力營造良好的茶園生態系統以提升茶葉品質。同時,建立質量管控體系,嚴格管控茶園投入品和農藥使用,并不定期開展質量安全檢查,指導茶農、茶企規范使用和存儲農藥、茶葉等,確保茶產業安全健康發展。
此外,該鎮還積極助力茶企開展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工作,優化產品包裝以提升品牌吸引力;并通過舉辦采茶品茶活動、線上營銷和線下推廣相結合等方式拓寬銷路,多元拓展市場。
“目前,鎮內的茶企已注冊‘早白尖’‘貴妃紅’等商標,并打造了早白尖紅茶、花茶以及川紅工夫紅茶等品牌。”該鎮黨委委員、組織宣傳委員張新介紹,其中,“早白尖”茶葉先后通過了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認證,其銷售網絡遍布全國二十多個省、市,并遠銷烏茲別克斯坦、波蘭等地。2024年,四川早白尖茶業集團有限公司榮獲“四川省茶業領軍企業”稱號。
延鏈條
農旅融合添活力
初春的大屋村茶園靈動如畫,茶香沁人心脾,游人絡繹不絕。
大屋村曾是一個偏僻的小山村。在市、縣相關部門的幫扶下,該村引進了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四川早白尖茶業集團有限公司入駐,帶動村民發展茶葉上萬畝。隨著茶葉的投產采摘,昔日貧窮落后的小山村很快煥發了新顏。該村也因茶葉產業先后榮獲“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國鄉村特色產業產值超億元村”等多個國家級榮譽。
來復鎮作為茶馬古道的必經之地,茶文化底蘊深厚。近年來,該鎮依托茶產業優勢資源,以茶為媒,先后引進早白尖茶業、云峰旅游、林峰農業等多家企業入駐大屋村,并建成茶葉現代農業省級三星級園區。通過延伸茶產業鏈條、促進農旅融合和三產聯動發展,該鎮積極培育體驗農業、休閑農業、研學農業和康養農業等新業態;同時,將茶產業與生態、文化、教育、旅游等元素緊密結合,開發出金村茶馬古道、大屋品茗茶莊等精品旅游路線,并創建了以茶為主題的“大雁嶺國家4A級旅游景區”。
通過開展休閑度假、觀光旅游、農事體驗以及茶文化教育等“農業+”活動,該鎮有力助推了高縣全域旅游的發展步伐。2022年,來復鎮被評為“天府旅游名鎮”。2024年,大雁嶺景區共接待游客96.2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6.66億元。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