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縉云:讓麻鴨“一毛不剩”
麻鴨或許從未想過,自己竟能變出60多款產品。
在浙江麗水東北部的丘陵地帶,藏著一群“縉云麻鴨”,它們不僅是餐桌上的美味,更是當地農民增收的“金鳳凰”。從養殖到加工,從生到熟,麻鴨的全產業鏈被充分利用,真正做到了“一毛不剩”。
麗水縉云的生態致富故事遠不止于此——這里有“兩黃”縉云燒餅、縉云黃茶,“兩白”茭白、縉云爽面,“一紅”楊梅,“一灰”縉云麻鴨,“一黑”梅干菜。這些看似普通的鄉野土貨,創出92.99億元 的全產業鏈總產值。從田間地頭到百姓餐桌,從傳統工藝到現代產業,縉云的“土特產”正以全新的姿態走向全國,甚至走向世界,成為鄉村全面振興的鮮活注腳。
浙江縉云茭白—麻鴨共生系統
麻鴨 “奉獻的一生”
1月14日,趁著好天氣,浙江欣昌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虞揮拎著一塑料袋現金,急匆匆趕往新建鎮筧川村。每年這個時候,他都會親自給30多戶村民(養殖戶)分紅。“今年除了現金,我還帶來了新工廠生產的麻鴨禮盒,大家開心開心。”虞揮笑著說。
位于筧川村的縉云麻鴨保種場,經過多年提純選育,成功培育出縉云麻鴨Ⅰ系、Ⅱ系和青殼系3個優質品系。這個麗水首個國家級畜禽保種場年孵化供種能力已達100萬只。
“麻鴨不僅是餐桌上的美味,更是我們致富的‘金鑰匙’。”虞揮說。通過創新籠養、旱養、套養、散養、外養等“五養”模式,縉云麻鴨實現了生態與效益雙贏。2024年全縣麻鴨存欄36萬羽,產蛋量4064噸;依托“麗水山耕”品牌共建,縉云麻鴨從每只60元賣到128元,鴨農年收入超過2000萬元,更有1萬多名鴨農在省外養殖麻鴨,飼養量達1000萬只。
電商觸網賣鴨,虞揮去年光鴨子就賣了50萬只。每兩周一場的直播帶貨,銷售額穩定在30萬元以上。“定制多大的快遞箱、冰鮮產品放多少冰塊,我們從零學起,一直在摸索。”虞揮說。企業入駐抖音、京東、淘寶等平臺,還在浙江、安徽、上海、江蘇、福建、江西建立了16個云倉,直接或間接帶動就業2000余人。
新年又有新愿望。
“建智能養殖場30畝,購置新一代孵化設備,安裝自動化喂食系統,推廣生態養殖5000畝,開發麻鴨休閑系列產品……”虞揮的生產計劃滿滿當當,“今年計劃供應香港市場”是虞揮的新憧憬,目前在麗水海關的幫扶指導下,公司已經完成出口食品生產企業備案 。
當地人笑談,縉云麻鴨的一生是“奉獻的一生”。它們360天都在下蛋,僅有的5天休息時間也是為了調整身體,為下一次產蛋做準備。不僅如此,麻鴨的羽毛也被充分利用,成為羽毛球產業的“黃金原料”。
縉云縣新建鎮的浙江盛羽體育用品有限公司每月平均消耗鴨毛20萬余斤,其中六分之一來自縉云麻鴨。負責人楊婭自豪地說,原本廢棄處理的麻鴨羽毛,經公司統一收集和開發利用,通過技術創新全面提升羽毛利用率,形成羽毛深加工產業鏈,讓縉云麻鴨“一毛不剩”。
“球友”們都知道,優質的羽毛是保證羽毛球速度、穩定性和耐用性的關鍵。如今,他們公司不僅成為國際知名羽毛球品牌亞獅龍(RSL)的核心供應商,還自主生產專業訓練用羽毛球,年產值突破9000萬元。
麻鴨 “助攻” 茭白
中國每8根茭白,就有1根與縉云相關。不過,很多人都不知道,縉云茭白和麻鴨,還有著奇妙聯系。
2018年起,縉云縣農業農村局每年拿出20多萬元,統一采購4萬只鴨苗,在全縣茭白重點產區,分批分片放養。
“以田種茭、以草養鴨、以鴨肥田、茭鴨共生”,麻鴨的“產業鏈”就這樣被延長了。與此同時,茭鴨共生模式,好處多多。鴨子吃害蟲、浮萍,還下蛋、產有機肥,改善農田生態,農民增收。
麗水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王世強說:“縉云農民聰明,驅鴨入茭田,利用茭白田水面空間,讓茭、鴨產業共生。這‘一毛不剩’的麻鴨,成了‘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典型案例。”
走高效生態的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是浙江定下的農業發展方向。找到生態和效益的平衡點,讓優質農產品賣出好價錢是關鍵。
2014年誕生了“麗水山耕”,作為全國首個覆蓋全區域、全品類、全產業鏈的地市級農業區域公用品牌,“麗水山耕”助力麗水山區農業實現了從產品到品牌的華麗轉變,實現了生態價值轉化。目前,“麗水山耕”正式會員達352家,覆蓋麗水全市菌、茶、果、蔬等九大主導產業。
2024年,“茭鴨共生”模式交出經濟“成績單”:全國縉云麻鴨全產業鏈總產值25億元,同年縉云茭白全產業鏈產值為19億元?。
念好“山字經”,做活“土特產”。浙江麗水在生態與效益的平衡中,正蹚出一條特色農業致富路,繪就絢麗的鄉村全面振興圖景。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