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農”墨重彩“畜”勢騰飛
在世界“四大超凈區”之一的青藏高原腹地,海西州宛如一顆璀璨明珠,以其“凈空、凈水、凈土和土壤富硒”的獨特優勢,如詩如畫地展現在世人面前。這里天藍水清,廣袤的草地與無垠的天空相接,良好的生態稟賦宛如母親的懷抱,滋養著高原上的萬物生靈。多年來,海西州依托這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在農牧業產業發展的道路上大步邁進,成功將“綠色顏值”幻化為“金色價值”,一場波瀾壯闊的點“綠”成“金”實踐,正在柴達木大地澎湃上演。
近年來,海西州緊扣“提質、增量、補鏈、擴輸”發展路徑,以生產高標準、產品高質量、輸出高價值為目標,抓基地求突破,抓產業助增收,重點圍繞五大優勢發展產業,扎實推動“十項提升工程”,加快構建優勢特色農牧業產業布局,輸出地建設穩中有進、補鏈擴輸日益升級、品牌打造融合互促,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先行示范州建設工作穩步推進。
柴達木糧倉牧場更豐饒
產業“四地”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為青海高質量發展精心擘畫的宏偉藍圖。海西州牢記囑托,將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作為重大政治任務,高起點謀劃產業布局。持續健全政策保障體系,為農牧業發展筑牢堅實根基;持續提升綜合生產能力,讓農牧業的“源頭活水”更加充沛;持續推動特色產業轉型升級,使傳統農牧業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海西州逐步壯大枸杞、藜麥、設施果蔬、冷水魚、柴達木雙峰駱駝等特色產業,培育出以肉蓯蓉、食用菌、火焰蔘等新興產業為主的“5+5+N”產業體系,成績斐然。
在枸杞產業方面,海西州印發《海西州扶持枸杞產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等政策文件,投資5290萬元建設枸杞優勢特色產業集群。2024年,全州枸杞種植面積達43.23萬畝,較上年增長4.4%,產量預計達9.7萬噸,認證綠色有機枸杞20萬畝、企業54家、產品118個,認證規模雄踞全國首位。
同時,投資6600萬元加快推進多個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不斷提高特色產業聚集發展水平,還擴大了火焰蔘、食用菌等新特優農作物種植規模。
此外,海西州出臺相關方案及管理辦法,培育國家級農牧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1家,認定州級龍頭企業4家等,累計培育州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93家,示范社、示范性家庭農牧場269家。
農畜產品加工業也不斷優化升級,全州形成了牛羊肉、乳制品、枸杞等多種產品的強大加工能力,精深加工能力顯著提升。
站在2025年回首2024年,海西州農牧業發展成績傲人:出臺助農政策措施13項,落實惠農補貼資金5.24億元;種植各類農作物118.3萬畝,新建高標準農田2.09萬畝;牛羊出欄預計達175萬頭(只)以上,肉產量達4.5萬噸以上;建成州內首個高原小龍蝦養殖示范基地,供應鮮活水產品930噸;累計輸出各類農畜產品23.06萬噸,輸出額達31.19億元。
一組組鮮活的數字,見證了過去一年柴達木兒女在建設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過程中的堅實步履。
“神奇柴達木”品牌大放異彩
農牧業“品牌化”是現代農牧業發展的重要標志,如今的“神奇柴達木”區域公用品牌早已成為了全州農牧產品走向全國市場的“金名片”。自2022年1月6日成功發布“神奇柴達木”海西農畜產品區域公用品牌以來,海西州圍繞《品牌建設工作方案》4大項10條建設任務,大力塑造海西農畜產品高端有機價值形象,積極構建品牌“七大建設體系”,全力促進農牧產業鏈提質升級,目前,全州已有82家企業308種產品入選“神奇柴達木”優品庫。
去年11月,來自海西州的20家“神奇柴達木”優品企業,攜柴達木枸杞、藜麥、牛羊肉、沙棘汁、枸杞蜜、牛肉干、奶制品、枸杞白酒等70余種優質農畜產品亮相浙江農業博覽會,憑借卓越的品質和獨特的風味獲得了高度認可。2024年,全州累計輸出青稞4.7萬噸、油料1.04萬噸、枸杞8.11萬噸、蔬菜8.3萬噸、藜麥0.684萬噸、牛羊肉1773噸、冷水魚494噸,各類農產品輸出額達31.19億元。
為持續擴大“神奇柴達木”品牌影響力,海西州出臺《海西州認證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的指導意見》《海西州鼓勵支持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認證實施辦法》,加大綠色食品、有機產品、名特優新農產品認證,成功創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枸杞)標準化生產基地,32個農產品獲得香港STC優質“正”印認證,全州現有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認證企業累計達102家、產品數達585個,農特優新農產品6個,2024年認證綠色企業7家,綠色食品續展企業17家。建成全國最大的有機枸杞種植基地,獲批建成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國家級出口枸杞質量安全示范區和綠色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
進有為,行致遠。海西州牢牢把握優質資源稟賦和發展優勢,突出品牌建設的深厚內涵,依托文旅節會等活動打造“農體文旅商”一體化融合發展,加大“神奇柴達木”區域公用品牌宣傳推介和農畜產品產銷對接力度,提升區域公用品牌及企業、產品品牌美譽度和知名度,拓寬農畜產品銷售渠道,助力海西特色農畜產品走出去,為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先行示范州貢獻了“品牌力量”。
科技助農效益更凸顯
在科技助農的征程中,海西州成果豐碩。在烏蘭縣,青海三江沃土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展示區里,藜麥產品琳瑯滿目,其與多家科研單位聯合研發的“青藜1號”等四個藜麥品種,取得農業農村部植物苗種進(出)口審批,將出口至丹麥、西班牙等歐洲國家,這是國內首批獲得出口資質的藜麥種子,標志著海西藜麥產業在拓展國際市場、推動農業產業國際化進程中邁出了堅實的一步。為海西藜麥產業拓展國際市場奠定了堅實基礎。
過去一年,海西州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聚焦產業“四地”關鍵技術領域,積極開展育種創新、種業基地建設,不斷加快優良品種推廣應用步伐,全州種業發展取得積極進展并爭取省級科技項目7項,落實資金763萬元。研發鮮果枸杞保鮮技術并投入使用,加速科技成果在藜麥新品種、枸杞良種繁育及機械化采摘等方面的轉化應用,果蔬育苗增產、藜麥新品種選育等科技攻關碩果累累。
去年九月,海西州奔盛草業有限公司飼草生產基地內,首次實現了苜蓿一年三收,這也是中國海拔最高的鹽堿地首次實現苜蓿一年三收,突破了高原鹽堿地苜蓿種植保苗難、產量低的難題。
面對土壤鹽堿化挑戰,海西州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和省鹽堿地綜合利用相關要求,堅持“以種適地”同“以地適種”相結合,以“育種”和“治地”等關鍵環節為重點,加強與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大學、浙江國興能源集團等科研機構和校企的合作,多渠道爭取項目和資金支持,實施柴達木盆地鹽堿地改良與飼草高效栽培關鍵技術研究與集成項目,篩選耐鹽能力強、適應鹽堿地種植的飼草資源2個,建立關鍵技術試驗區100畝,示范推廣面積達到4.4萬畝,土壤總鹽含量降低20%,草產量較上年提高30%。
同時,海西州重視人才培養,制定《海西州鄉村振興和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先行示范州智庫建設方案》,安排142萬元資金開展智庫專家“揭榜掛帥”項目,積極對接浙江省農業科學院作物與核技術利用研究所建立“高原作物種質創新試驗站”,研究制定《浙江—海西高原作物種子資源聯合實驗站建設方案》,以招才引智促進產業提質。同時,在原有9家“科技特派員工作站”的基礎上,年內新增1家工作站,累計選派93名省內外農牧業專家開展專業化科技服務。
新的一年,海西州將突出推廣農業主導品種、主推技術,實施鹽堿地改良試點,推進非耕地設施農業試點項目建設,提升食用菌種植規模,推廣“雙減”項目,提升科技應用,提高耕地質量,推進智慧農業建設,在產業布局上,著力推動主要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培育智慧農(牧、漁)場,開展“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推進全產業鏈數字化改造。
日月開新元,萬象啟新篇。柴達木大地,田園牧歌的旋律激昂奏響,一幅生機蓬勃、活力無限的現代農牧業壯美畫卷,正徐徐鋪展,向著更加輝煌的未來,闊步前行。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