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縉云,奔赴一場“活富美”的“興村”之約
鄉村,除了美,也要富,還要有活力。
讓游客陶醉在鼎湖峰下,手持“非遺盲盒”券,排隊等待抽取限定款縉云燒餅模具感受鄉村活力;攜三五好友在青山綠水間品茗、聽風、賞景,感受鄉村之美;看燒餅、爽面、茭白、楊梅、麻鴨等“五彩農業”蓬勃向好增收圖景……浙江麗水縉云,正奔赴著一場詩畫浙江和美鄉村更美更富更有活力的“興村”之約。
“興村”,為鄉村添美
仰可望疊翠山巒、層林盡染;俯可看綠草茵茵、魚翔淺底。晨光熹微中,聆聽萬物復蘇;夜幕降臨時,遠眺繁星閃爍的縉云鄉村,在做深“興村”這篇文章中,不斷夯實鄉村美麗底色。
近年來,縉云以“千萬工程”為牽引,以縮小“三大差距”為主攻方向,圍繞“老天爺”給予的自然稟賦,進一步拓寬“兩山”轉化通道;圍繞“老祖宗”留下的寶貴財富,走好藝術和文化賦能鄉村全面振興之路;圍繞老百姓的所需所盼,讓發展成果更加切實可感,打造具有歷史底蘊、鄉愁韻味和時代特質的詩畫浙江和美鄉村。
溶江鄉新西坑村黨總支書記丁軍偉說:“新西坑村立足山水優勢,打響生態品牌。位于云溪湖畔的親水樂園,旺季時游客量每天可達千余人。2024年,我們村已累計接待游客3萬余人次,帶動村集體增收50萬元,為村民提供就業崗位40余個。”
“我們在實施和美鄉村全域創建行動中,合理劃定農村‘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推動‘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縉云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說。
與此同時,縉云以打造綠水青山共同體、打造和美鄉村聯合體、打造產村融合綜合體為重要內容,統籌推進生態系統保護,著力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互促場景。
“興村”,為鄉村添金
新春上班第一天,縉云燒餅技術交流展示活動就在壺鎮鎮北山村舉行。現場,50余名燒餅師傅和面、搟皮、包餡、烤制,動作嫻熟,一氣呵成。半天時間,就免費送出了上萬個縉云燒餅。
北山村是縉云遠近聞名的“燒餅村”。據不完全統計,北山村共有500多人在外做燒餅生意,占全村總人口的1/4,每年人均創收20萬元到50萬元。
位于舒洪鎮的浙江長紅麗嫂嫂食品有限公司,一條燒餅全自動生產線滿負荷生產,一天可以生產6萬個燒餅,4條線全部達產后,日產量將突破20萬個。大年初二開工以來,該公司的燒餅全自動生產線開足馬力趕訂單,新鮮出爐的燒餅,“坐”上冷鏈物流車直達高速服務區。
燒餅師傅打工年收入達10萬元,自行開店年收入超20萬元,燒餅大師開店可達100多萬元。縉云麻鴨全產業鏈“一毛不剩”,實現保種育種、畜禽養殖、肉食加工、羽毛制作、體育競技的全鏈條發展,更多“縉字號”“土特產”“潮品”受到市場青睞。
2024年,縉云實現以縉云燒餅、麻鴨、菜干、茭白、黃茶、爽面、楊梅為代表的“五彩農業”全產業鏈產值92.99億元,同比增長8.01%,縉云麻鴨、縉云茭白全產業鏈入選浙江省級縣域10億元以上“土特產”全產業鏈名單。
近年來,縉云向“新”發力,堅持工業化發展,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躍升,“兩園兩區兩中心”高能級發展平臺基本成型。其中,現代數字農業產業園目前7家主體入園并陸續投產,2024年完成產值1億元,預計全部建成后可帶動5000余名農民就業。
眼下,總投資7.95億元的智慧農博城冷鏈物流園已完成主體建設;總投資5.06億元的茭鴨共生省級現代農業園區,茭鴨共生體系核心示范區提升、麻鴨深加工生產基地和茭白冷鏈物流集散中心建設等16個項目加快推進。
當前,縉云還積極探索產村融合發展,探索美麗鄉村與美麗產業一體規劃、一體建設機制。大力推進強村公司、飛地抱團等機制建設,創新實施鄉村振興合伙人征集、“云村民”招募、鄉村CEO培育等計劃。
??“興村”,為鄉村添彩
這個春節,到禮堂看“村麥”歌手爭霸賽,或是上臺高歌一曲,成了新建鎮新建村村民過大年的新樂子。光影間,網絡主播們紛紛舉起手機鏡頭,在各平臺上進行實時直播,將多姿多彩的鄉村娛樂生活“投屏”。
如今,“村晚”“村歌”“村BA”這些“村字號”群眾文體活動,讓鄉村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也讓鄉村的發展更有活力。
近年來,縉云縣鄉村群眾體育賽事活力十足,以“村BA”為代表的鄉村體育IP爆火出圈。2024年,壺鎮鎮、新碧街道、新建鎮、東渡鎮等11個鄉鎮(街道)紛紛參與或舉辦“村BA”。
縉云有著悠久的鄉村春晚舉辦歷史,如五云街道官店村、新建鎮筧川村,在20世紀50年代便開始舉辦鄉村春晚,至今已有60多年歷史。
2016年,官店村的鄉土戲曲春晚通過中國文化網絡電視及“文化麗水”“村晚部落”等媒介向“一帶一路”上的21個國家和地區進行網絡直播,在線觀看人數突破50萬人次,縉云的“村晚”從此走上了國際大舞臺。
2017年,全國鄉村春晚啟動儀式在仙都街道板堰村舉行,通過中國文化網絡電視、直播麗水等網絡媒體,累計觸達人次達100多萬。
2025年,縉云更有17個鄉鎮(街道)的90場村晚大顯身手,為鄉村的老百姓奉上了一場場文化盛宴。
“興村”之約,縉云全力奔赴,共富之路,必將越走越寬。(夏霞/文 縉云縣委宣傳部/供圖)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