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這杯好茶為何愈久彌香?
提起六安瓜片,以其“無芽無梗、寶蘭起霜”的獨特品質聞名。近年來,六安市裕安區用科技為六安瓜片注入“硬核”底氣,讓每一杯茶都能講述“從茶園到茶杯”的故事。
疑惑:曾經的貢茶為何變了味?
初春的清晨,大別山間的薄霧還未散去,茶農老張已經走進位于六安市裕安區百家沖的茶園,開始了一天的勞作。望著滿眼的翠綠,老張卻有些困惑:“茶葉越種越多,可老茶客總說‘味兒不對’了?!?/span>
六安瓜片的“變味”,可謂是多重因素交織的結果。
為搶占春茶高價期,不少茶農紛紛改種早熟品種,“烏牛早、龍井43”等外來茶樹擠占了本地老品種的生長空間。“新品種上市早,但香氣淡了,回甘也少了?!币晃焕喜鑾熖寡?。與此同時,復雜的傳統工藝在快節奏的市場中逐漸“縮水”——手工炒制被機器炒制替代,火候把控不再精細,原本需一周完成的制作周期壓縮至兩三天。
更嚴峻的是六安瓜片的核心產區的無序擴大,土壤、氣候等差異讓茶葉品質參差不齊。市場雖大,口碑卻悄然分化,老茶客搖頭嘆息,新消費者難辨真偽。
“經常有消費者對六安瓜片是否正宗、是否新鮮產生疑慮,也確實影響了瓜片的品牌形象?!痹0矃^農業產業化發展中心主任萬長兵說。
破局:科技重“沏”一杯好茶
老張的困惑,折射出六安瓜片面臨的現實挑戰。如何讓六安瓜片重拾“老味道”?答案就藏在山間的數字化茶園里。
在六安瓜片茶產業互聯網中心,全國首個茶產業大數據中心正悄然運轉:北斗定位標定每塊茶園,物聯網設備實時監測土壤濕度、蟲情動態,區塊鏈技術為每片茶葉生成“電子身份證”。從采摘到炒制,數據自動上傳平臺,茶農的手機能收到精準的施肥提示,茶廠的屏幕上跳動著每批茶葉的烘焙曲線。
截至目前,已有六安瓜片核心產區的10家重點茶企和相關茶園接入平臺,中心已經對全區的茶園進行了測繪普查工作。
“給每一份真正產自六安的茶葉賦予‘數字身份證’,實現從茶園到茶杯全程可追溯。”六安瓜片茶產業高質量發展聯合會技術顧問王思虎說,數字化讓傳統工藝有了“標尺”,既保住了手藝的精髓,又遏制了粗制濫造。消費者掃碼溯源,不僅能準確看見茶葉的“出生地”,還能通過實時視頻“云監工”生產過程。
新生:從“茶葉”到“茶業”
數字化轉型,不僅關乎技術,更是一場產業生態的重構。
作為六安瓜片的核心產區之一,裕安區現有茶園20萬畝,各類茶葉加工廠、合作社、家庭農場近300家,茶產業大數據中心將分散的茶農、茶企、檢測機構串聯成網,推動“小作坊”向標準化轉型,圍繞徽茶質量安全打造一杯“清潔茶”的基礎上,打造一杯“透明茶”,讓消費者更加輕松辨別原產地的茶葉,樹立徽茶品牌形象。
“過去總是有很多外來茶冒充我們核心產區的六安瓜片,不僅打價格戰,還讓不明所以的消費者因為喝不到真茶,對六安瓜片戴上了有色眼鏡?!卑偌覜_茶農吳德莉的茶園在今年接入系統后,心情特別好,“現在有了這個權威平臺認證,我們只要專心做好茶就行了!”
一片茶葉的蛻變,映照出傳統農業與數字時代的深度融合。“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在全區的瓜片產區推廣這一技術,將更多茶企、茶園接入互聯網中心,提升六安瓜片的核心競爭力?!比f長兵表示。(謝麒麟 嚴鵬)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