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探“中國茶葉第一街”—— 新會陳皮市場有多混亂?
2015年以來,茶行業創新推出了柑普茶、小青柑等系列產品,受到了消費者的青睞,進而引起了人們對陳皮的關注。2017年,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學專家鐘南山經過3年的實驗,向社會發布了對陳皮的研究結論,肯定了陳皮的功效,即陳皮能有效預防和減輕空氣污染中有害氣體引起的肺部炎癥。這項信息發布后,引起了社會各界對陳皮的廣泛關注。疫情期間,2020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辦公廳、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辦公室印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八版)》。新版的診療方案提到了陳皮等多種中藥材被搭配成不同的中藥制劑發揮治療作用。在這些事件的推動下,具有保健功效的陳皮逐漸被北方人認可并喜愛。喝陳皮、藏陳皮已成為一種消費新時尚。
近日,記者在北京市場調查了新會陳皮的銷售情況,新會陳皮市場的混亂程度令人驚訝。
假冒產地、虛報年份
已成行業普遍現象
記者來到被譽為“中國茶葉第一街”的北京馬連道茶葉市場,通過調研發現,這條街90%的商戶店內都有陳皮銷售,或是散皮出售,或是陳皮禮盒出售。價格從每50克十幾元到幾百元不等,標注的年份從3年到30年的均有。當記者問到產地時,店員往往會回答“新會”,記者再詢問,同一年份為何價格不一樣?店員回答:“價格高的來自新會陳皮一線核心產區天馬,而價格低的來自非核心產區,但肯定是新會產區?!?/span>
記者在馬連道茶城一樓一家既賣茶葉又賣陳皮的店鋪坐了下來,希望能品鑒一下該店5年的陳皮,店員馬上向記者推薦了一款自稱物美價廉、包裝精美的陳皮禮盒。店員介紹,這款陳皮原料來自新會核心產區東甲,采摘于2019年的圈枝柑果園,經過5年的倉儲,2024年包裝銷售,125克僅售228元。店員打開另外一個玻璃罐讓記者聞了一下,問道:“是不是果香味很足呀?”店員從罐中取出一塊陳皮,掰了一片放到蓋碗里沖泡了起來,一邊沖泡一邊給記者介紹陳皮的功效。當記者確定要購買,問能否優惠時,店員表示:“馬上過春節了,給您個吉祥價198元。”
隨后,記者將剛買到的陳皮拍照發給新會本土的茶企負責人,請他鑒定一下產地和年份時,他告訴記者:一是該陳皮最多存放了3年;二是從外形來看,應該是來自四川的川紅橘皮;三是從價格來看,這個價格買不到新會產區的陳皮,更不用說是東甲產區了。他還向記者算了一筆賬,2019年從果農手里收購東甲產區的果柑大概25元/斤,大約20斤果可以曬出1斤陳皮;此外,在倉儲、干燥、晾曬的過程中還有損耗,最終實際包裝銷售時也就只剩7兩至8兩(350克至400克),再加上倉儲的成本和時間溢價,東甲產區5年的陳皮,其市場零售價區間應為4000元/斤~5000元/斤。
記者來到一家2022年在新會注冊成立、銷售中心設在北京馬連道、以線上渠道銷售陳皮為主的某企業。該企業銷售人員介紹,疫情之后陳皮市場異常火爆,公司股東均有著豐富的茶葉銷售經驗,憑借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嗅到了陳皮市場的巨大潛力,于是聯合在新會投資創辦了該企業,還成功打造了一款銷售量達40萬盒的爆款產品。銷售人員拿出該產品向記者介紹,規格為250克的6年東甲陳皮,網上銷售價168元,紅色禮盒包裝,春節走親訪友既大方、又喜慶。記者看到該公司售賣的全部陳皮產品,在宣傳中均標注了產地來自東甲、天馬、梅江的其中之一,而在陳放時間上多號稱10年~30年。
走訪中,記者發現,所有的店員都稱自家銷售的陳皮來自新會,而且是東甲、天馬、梅江核心產區。然而,新會陳皮的核心產區真有這么多的柑果供全國銷售嗎?記者從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農業農村局了解到,新會陳皮有核心產區和非核心產區,其中核心產區歷史上包括梅江、東甲、西甲、天馬、茶坑。2000年之后,隨著城鎮化的發展,西甲村逐漸變為城區,已無果園,目前只剩下四大核心產區,果園面積總計不到5000畝。市面上這些號稱來自新會陳皮核心產區的謊言也就不攻自破了!
在馬連道代理新會陳皮頭部品牌的一位顏姓經銷商告訴記者,陳皮市場的混亂程度遠比茶葉市場嚴重,如果僅僅是將年份多說幾年,將新會非核心產區的陳皮稱作核心產區的陳皮,這些算是有良心的企業家了!最為可怕的是原料來自四川、福建、重慶等地的橘子皮,經過工藝處理后作為陳皮銷售,有的含有霉菌,有的加了檸檬黃、糖精,這樣的陳皮在電商平臺和實體門店隨處可見。特別是陳皮進入北方市場,被北方消費者認知還不到10年的時間,消費者在購買時難以分辨、判斷產地的真假和陳放時間的長短,往往只能聽憑商家的介紹。
誰來為消費者保駕護航?
新會陳皮具有理氣開胃、燥濕化痰、潤肺止咳等功效,其豐富的藥用價值對身體的機能具有一定的調理和養護作用。陳皮的價值已經得到了消費者的認可。但是如此混亂的銷售市場,消費者在購買時無從下手,難道源頭就沒有人監管嗎?
記者與新會區某知名陳皮企業負責人交流,該企業負責人表示,2015年以來,新會陳皮、柑普企業注冊數量激增,有些企業是實實在在地使用新會柑果在生產、加工陳皮和陳皮茶,但更多的外來企業僅是注冊企業、租用一個簡單的小廠房,這樣的做法換來的是,在產品包裝上可以標注產地為“新會”。事實上,這些公司銷售的大部分陳皮及陳皮茶并非來自新會。在利益的驅使下,無論廠家還是經銷商都選擇了價格更為便宜的其他產地的果皮。2024年開始,新會區有關部門開展了新會陳皮地理標志保護專項整治行動,源頭混亂的現象有望得到改變。
早在2006年,新會陳皮獲得國家地理標志原產地保護認證,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持有人為新會區農學會。據介紹,2023年,新會區農學會制定了《“新會陳皮”證明商標使用管理實施細則》,2024年啟動了證明商標授權使用工作,通過核查企業資質和陳皮產量發放授權證書,消費者購買正宗新會陳皮時,可要求經銷商出示由新會區農學會發放的原產地證明商標授權證書。同時,新會區農學會也表示,對于市場上那些在銷售中冒充“新會陳皮”的商家,將采取法律手段進行維權。
此外,對于消費者而言,在購買時一定要向商家問清楚——產品是陳皮、廣東陳皮還是新會陳皮。自古以來,陳皮以廣東所產為佳,廣東的多個地區均有柑園可以生產加工陳皮,這些陳皮在歷史上被稱為廣東陳皮,以區別其他省份所產陳皮。在廣東陳皮中,又以新會所產的陳皮為上品,功效遠勝其他廣東陳皮。除廣東陳皮外,用其他省份的椪柑皮、橘子皮等加工生產后稱作陳皮的產品,專家認為沒有飲用價值,建議不要購買。
2024年底,在新會區泓達堂陳皮有限公司舉辦的一次會議上,新會區人民政府黨組成員、副區長李志剛介紹,新會果園面積16萬畝,陳皮全產業鏈總產值從2011年的不足3億元,增長到2023年的230億元,取得了跨越式發展,陳皮產業正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
記者相信,在源頭端,新會區人民政府不斷推出保護管理措施,提升新會陳皮地理標志的品牌形象和美譽度;在消費端,隨著消費者對陳皮的了解,那些假冒偽劣產品會無法立足市場,消費者一定能享受到正宗新會陳皮帶來的健康價值。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