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農博會上的中國風味
走出凡爾賽門車站,天空正飄著細雨,而巴黎凡爾賽門展覽中心周圍早已聚集了大批觀眾,他們正等待入場參觀第61屆法國國際農業博覽會。
第61屆法國國際農業博覽會22日在巴黎凡爾賽門展覽中心拉開帷幕。繼去年中法建交60周年之際首次亮相后,中國館再次煥新登場,向法國及世界遞上一張“中國農業名片”。
來到中國館展區,濃郁的茶香、充滿民族特色的布展,以及工作人員熱情的問候,無不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觀眾駐足流連。今年的中國館展出了來自香港、澳門、云南、內蒙古等多個地區的特色優質農產品,讓海外觀眾得以一窺中國農業發展新面貌。
在揚子江藥業集團展區,來自奧地利庫夫施泰因的馬丁拿起一小杯黃芪咖啡一飲而盡。他表示,在咖啡里面添加傳統中藥成分是一種很有趣的嘗試,“我想這能讓我精神一整天了!”
揚子江藥業集團國際業務經理翟繼先介紹說:“我們秉持‘藥食同源’理念,帶來了這幾款產品,收獲了不錯的反響。我們想讓外國觀眾更了解中醫藥文化……”
法國人馬蒂娜·比沃爾剛在中國館買了三袋云南茶葉。她告訴記者,她的侄女曾在昆明學習三年,給她帶回過中國茶。她回憶說,起初她喝不習慣,但后來學會了中國人喝茶的方式,便喜歡上了中國茶。
“我侄女絕不讓我往茶里加牛奶,還送了我一套中國的‘陶土’茶具。用它泡出來的茶,味道好極了。而且我知道要用熱水多次沖泡,而不是一直把茶泡在茶壺里。”比沃爾說,“法國常見的都是添加風味的花果茶,我更喜歡中國茶,因為它純粹、有機、無人工添加,對健康也有好處。”
法國農業部中法教育合作主任馬克斯在與中國館展商交流時表示,法國已經開始種植茶葉,但在制茶工藝和產品特色方面還有待提高。他們希望與中國的茶藝師開展更多交流學習,讓法國民眾更加了解茶、喜愛茶。
嫩綠的草地、金黃的麥穗、皮質的馬鞍……呼倫貝爾農墾集團充滿草原風情的陳設成為了中國館一道別樣的風景。內蒙古自治區與法國的緣分由來已久。1973年,時任法國總統喬治·蓬皮杜訪華后,曾向中方贈送利木贊肉牛,部分肉牛被送到內蒙古飼養,繁衍至今。
內蒙古呼倫貝爾農墾代表團在現場考察了法國的種牛。當看到重達千斤的夏洛萊牛時,代表團成員紛紛表示,在內蒙古就有這種潔白肥壯的法國牛,深受當地牧民歡迎。
法國種牛協會主席于格·皮沙爾說:“蓬皮杜總統在上世紀70年代向中國贈牛,如今中國人再度來到這些牛的發源地,開啟了一場重新聯結的對話。”法國利木贊牛生產商協會主席貝爾納·魯說:“很高興看到我們的牛在中國繁衍生息,它們是法中友誼的象征。”
呼倫貝爾農墾代表團向于格·皮沙爾和貝爾納·魯敬獻哈達,表達內蒙古人民對法國牛的喜愛和對法國贈牛的感激之情,貝爾納·魯則回贈了一只小牛毛絨玩具,其形象正是今年法國國際農業博覽會的官方吉祥物——一頭名為“Oupette”的利木贊牛。
中國館負責人辛少英表示,本次展會幫助中國產品“走出去”,拓展更大的國際市場,期待本屆展會成為中法農業合作加強交流的新起點。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