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蹚出強農致富路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著力抓好“三農”工作,深入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千方百計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
2025年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5年過渡期的最后一年。如何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多位代表委員從生產和調研一線,帶來“沾泥土”“帶露珠”的建議。
“要協同保障糧食安全和生態環境安全,實現農業綠色轉型”
糧食安全關乎國計民生。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持續增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能力。穩定糧食播種面積,主攻單產和品質提升。
如何守好大國糧倉、端牢中國飯碗?
長期扎根農村的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張福鎖認為,“綠色增糧”意義重大。“從中長期看,我國糧食需求呈剛性增長,進一步提升糧食產能仍是農業發展的戰略需求。要協同保障糧食安全和生態環境安全,實現農業綠色轉型,這對建設現代化農業強國具有重要意義。”他建議,增加財政支持力度,健全綠色增糧的收益保障機制;啟動化肥產業科技創新專項,強化綠色增糧的科技支撐;創新有機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模式,帶動區域農業綠色轉型。
臺山是中國優質絲苗米之鄉,也是廣東省水稻種植面積最大的縣級市。全國人大代表、臺山市斗山鎮綠稻農場負責人陳奭榮說:“有村民向我反映育秧效率低、費人費時的問題,我建議他們試試機械化育秧。”
“用技術提高農耕效率,是我一直堅持的目標。”經過不斷探索,陳奭榮研究出機械育秧流水線,農場500畝稻田的播種時長從兩周縮短至10小時,且育出的秧苗好插種、成活率高。如今,他農場的育秧基地實現了水稻種植全程機械化、糧食加工產業化,每年可為本地及周邊地區農戶提供1萬畝優質水稻秧苗。
“鄉村特色產業的關鍵就在于‘特’,要因地制宜發揮資源優勢”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因地制宜推動興業、強縣、富民一體發展,做好“土特產”文章,發展林下經濟,促進鄉村特色產業延鏈增效、聯農帶農,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對此,多位代表委員帶來了各自的好點子。
貴州省六盤水市鐘山區屬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八山一水一分田”。如何克服短板謀發展?
“鄉村特色產業的關鍵就在于‘特’,要因地制宜發揮資源優勢。”全國政協委員、貴州省六盤水市鐘山區委常委楊松說,“一些村鎮立足山地特色產業,利用夏季涼爽的氣候優勢,蹚出一條致富路。”他介紹,保華鎮把當地產的刺梨加工成果脯,“野果果”成了“金果果”;月照街道借“避暑熱”,依山傍水辦起農家樂,綠水青山成了金山銀山。
如今,畜牧業向“新”向“綠”發展,成為富農增收的重要產業。
全國人大代表、云南省昌寧縣鴻坤生豬養殖場總經理李志娟,是鄉親們公認的“致富能人”。近年來,她擔任昌寧縣雞飛鎮養殖專業人大代表工作站的駐站代表,為其他養殖戶提供“手把手”的技術支持。
“促進畜牧業可持續發展,必須依靠科技力量。”李志娟說,“借助基因測序疫苗和實時監控系統,我們能及時發現和控制疾病傳播;利用糞污處理技術,養殖產生的‘廢料’成了周圍農戶發展大棚蔬菜、水果種植的有機肥料;依托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我們能夠實時監控和分析生產數據,作出更科學和精準的決策。”
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寧波市農業科學研究院畜禽研究所所長陳淑芳,被當地養殖戶們親切地稱為“鵝博士”。如今,她培育的白鵝品種不僅在當地受歡迎,還“遠赴”吉林、四川、海南、江蘇等十多個省份,成了名副其實的“共富鵝”。“我正為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的一座白鵝產業園做規劃,建議當地把白鵝養殖與蘋果種植相結合,發展循環農業。”她說,希望發揮自身技術專長,為助農增收、促進區域協調發展貢獻力量。
“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目標,離不開有力有效的鄉村治理”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持續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人居環境,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多位代表委員表示,面對農村改革發展中出現的新問題、新挑戰,要多想新點子、新思路,與時俱進推進鄉村治理。
提高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要特別聚焦“一老一小”等重點群體,補齊農村養老服務短板,增強農民群眾獲得感。全國政協委員、山東華信工貿集團董事長拜文匯表示,要構建區縣、鎮街、村居、家庭四級農村養老服務網絡,拓展資金完善“六助”服務,助力農村養老服務設施可持續運營。探索鎮域醫養融合發展,就近為失能、部分失能老人提供康復理療和日托照護。
全國政協委員、江西農業大學副校長劉木華在調研中發現,當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涌現,規模化農業發展如火如荼。然而,一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享受國家扶持政策的同時,帶動農戶增收的作用尚未充分發揮。針對這一問題,他建議要根據帶動效果給予差異化扶持政策,同時要強化契約約束機制,對履約效果良好的經營主體予以表揚獎勵或加大扶持力度,對未能履約或帶動效果差的經營主體,取消相關政策扶持并督促整改。
“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目標,離不開有力有效的鄉村治理。”全國政協委員、重慶靜昇律師事務所創始合伙人彭靜認為,法治是鄉村治理現代化的重要保障。
彭靜建議,要繼續健全鄉村法律服務體系,推廣“一村一法律顧問”制度,加強基層法律援助;要完善鄉村治理合規機制,引導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建立合規管理制度,防范土地流轉、集體資產處置中的法律風險;要加強農村法治宣傳教育,培養村民的法治意識;要推進基層執法規范化,建立健全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制度,保障村民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提升鄉村治理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