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吉州: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早春時節,行走在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區的城鄉阡陌間,滿目青翠撲面而來。
在永叔街道竹筍巷小區的屋頂光伏矩陣下,老人們正悠閑地下著象棋;曲瀨鎮萬畝高標準農田里,農民們開始新一年的耕種,白鷺翩躚其間;千年釣源古村的古樟林蔭道上,研學團隊正通過二維碼樹牌探尋生態密碼……這些都是吉州區深化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生動寫照。
近年來,吉州區以全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改革示范基地建設為抓手,不斷厚植“綠色家底”,探索出一條“擴綠、興綠、護綠”發展新路徑,不僅改善了當地生態環境質量,也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新活力。
構建“擴綠”推進體系
在吉州區永叔街道竹筍巷小區,原本斑駁的樓體外墻被立體綠化覆蓋。這個始建于上世紀90年代的老舊社區,通過針灸式微改造煥發新生。社區花園內,利用廢舊物品改造的小羊、蝸牛等低碳小品,充滿生活情趣,廢舊輪胎改造的海綿花壇不僅收集雨水灌溉綠植,還成為孩子們認識循環經濟的科普園地。更為惹人注目的,是小區內的屋頂光伏發電系統、光伏快遞柜、太陽能音樂座椅、智能垃圾回收箱等各類綠色低碳設施一應俱全。“老舊小區改造以來,我們不僅注重‘擴綠’,還積極倡導低碳生活理念。”永叔街道華平社區黨委副書記彭秋梅指著道路邊的太陽能路燈介紹,光是小區太陽能路燈和初心小院屋頂光伏的年發電量就有7000余千瓦時,小區住戶全部自覺使用節能燈、一級能效家電,每年可節約用電超8.5萬千瓦時,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超51噸。
吉州區發改委主任袁吉華介紹,近年來,吉州區在全域規劃中彰顯特色,加快構建“擴綠”推進體系。在城市,按照“整體規劃、分類施策、適地適樹、適時適法”原則,健全中心城區社區綠色低碳共建機制,將義務植樹與社區創建工作、城市閑置地塊微更新統籌部署、同步推進,將綠化結構調整與人居環境整治、產業結構升級結合起來,突出區域特點,彰顯文化特色;在農村,將鄉村綠化納入村莊總體規劃,實現森林資源管護網格化、全覆蓋,“一村一策”有序實施“植樹造林、綠化家園”增綠行動,做到布局合理、特色彰顯、景村融合。
吉州區創新建立三維立體綠化體系:空中,利用建筑屋頂、立面發展立體綠化;地面,通過拆違補綠、見縫插綠、新建口袋公園,改造社區花園;地下,實施雨污分流和海綿城市改造,建設生態濾溝。截至目前,吉州區已累計創建國家級、省級森林鄉村9個、國家級生態鎮(村)5個、省級生態鎮(村)14個,低碳社區、近零碳社區30余個。
探索“興綠”經營之路
“擴綠”,讓城市居民改善了居住環境,有了更多的生態獲得感。在吉州區廣大農村,“擴綠”給農民們帶來的,還有實打實的真金白銀。
去年底,吉州區碩豐果業公司向柬埔寨、迪拜出口1.325萬千克井岡蜜柚。井岡蜜柚繼遠銷北美等地后,首次實現了對東南亞和中東地區的出口。這是吉州區探索“興綠”經營的案例之一。
“讓更多的人主動加入擴綠、興綠、護綠行列,享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吉州區農業農村產業發展服務中心主任夏芳認為,其中的關鍵,是要打通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雙向轉化通道,推進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拓展生態產品產業鏈和價值鏈。
近年來,吉州區依托全區生態優勢,推動生態產品價值“變現”。一方面,加快推動生態資產賦能增值。組建“兩山”運營公司,公司成立之后,迅速開展了一系列工作,建立了第一批生態資源資產清單、重點資源資產管控清單、生態產品價值轉化清單。通過對生態資源的全面梳理和清單管理,實現生態資源的集中化收儲、規模化整合和產業化開發。圍繞盤活林地資源,“兩山”運營公司將分散在各個農戶手中的林地進行集中收儲,然后通過科學規劃和合理開發,引入生態旅游項目和林下經濟項目,提高了林地資源的利用效率和經濟效益。目前,吉州區“兩山”類資產總量48.03億元,實現營收0.73億元。
另一方面,加快拓展生態價值轉化路徑。吉州區積極構建碳排放動態核算模型庫、算法庫和因子庫。通過這些數據庫更加準確地核算區域內碳排放量,為生態價值轉化提供科學依據。同時,探索林業碳匯與景區減排聯動機制,通過江西省碳中和平臺購買830噸減排量進行碳中和,完成全省首筆景區碳匯交易。其中,釣源古村還成為該省首個碳中和景區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共建點,為景區的可持續發展和林業碳匯市場的發展提供了新思路。
“我們以標準化提品質、規模化建基地、品牌化增效益為抓手,大力發展蜜柚、油茶、中藥材、竹制品等生態特色產業,持續探索‘興綠’經營。目前,吉州區已培育出柚鄉柚甜、廬陵興輝堂、吉宏農業等多個知名品牌,先后有5家企業的井岡蜜柚基地獲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認證和‘井岡山’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授權。”吉州區農業農村局干部曾敬富說,針對井岡蜜柚種植,當地從土壤改良、施肥、病蟲害防治到采摘、儲存等各個環節都制定了詳細標準,確保了蜜柚品質優良。在規模化建基地方面,通過整合土地資源和引導農民合作種植,建立了一批集中連片的蜜柚、油茶、中藥材種植基地,采用現代化種植技術和管理模式提高生產效率和產量。在品牌化增效益方面,通過舉辦農產品展銷會、參加各類農業博覽會等方式,積極推廣吉州區的生態特色農產品,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市場影響力。
截至目前,當地共培育農業產業化省級聯合體1家、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51家、大灣區“菜籃子”基地11家,“井岡山”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授權企業30家、產品銷售額達5.61億元。
健全“護綠”長效機制
走進歷史悠久的釣源古村,古樟成林,古建成群,風景秀美如畫。記者發現,這里的上萬株樟樹,每一株都掛著銘牌。掃描上面的二維碼,不僅可以快速地獲取樹名、編號、科屬名、樹齡、胸徑、保護級別、形態特征、生長習性等知識,樟樹管護責任單位、責任人、聯系電話等信息也一目了然。
“這一措施不僅強化了古樹名木管理,還增進了群眾愛綠護綠意識,對保護和傳承歷史文化資源發揮著重要作用。”吉安市林業局吉州分局黨組書記、局長李麗說。
吉州區加快健全“護綠”長效機制。以第三次古樹名木普查為樣本,當地建立起古樹名木“數字化”管理系統應用,將樹木GPS定位信息、數碼照片等數字信息錄入信息管理系統,建立完善“一樹一檔”電子檔案。吉州區嚴格落實“一樹一人、一樹一策”的古樹名木保護責任,將全區細化成36個古樹名木“網格化”保護責任體系,為古樹名木逐一明確責任單位、責任人,簽訂古樹名木管護責任狀,嚴格林長、監管員、護林員等“一長兩員”的巡護、監管、養護要求。
“我們還建立起‘一樹一保’風險保障機制。”李麗說,按照“林業部門投保、保險公司理賠、管護單位獲益”的原則,吉州在全省率先實行古樹名木“防災+救護”雙重保障模式,由政府出資為古樹名木提供991.5萬元“防災+救護”雙重商業保險,人保財險、恒邦財險“綠色保險產品實驗室”相繼掛牌成立,保障因自然災害、火災、爆炸、建筑物倒塌、空中飛行物體墜落、病蟲鼠害等因素帶來的古樹名木傾倒、傾斜、枯萎、蛀干、主枝折損、死亡風險。
制度創新筑牢生態保護屏障。吉州區創新推出“生態檢察官+林長”協作機制,設立生態巡回法庭,辦理涉林案件,通過補植復綠、勞務代償等替代性修復方式,實現“辦理一個案件、恢復一片生態”。在贛江流域吉州段,“河長+警長+檢察長”“三長”聯動,整治非法采砂點,開展增殖放流活動。圍繞健全“護綠”長效機制,吉州區把“護綠”工作納入全區生態考核重要內容,由區黨政一把手擔任區級總林長、副總林長,以“林長制”促“林長治”。每年,吉州區對約100個村莊實施綠化,評選10個綠化“最美鄉村”。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