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春茶如何爭“鮮”
▲今年3月1日定心茶園開園,市民前往感受采茶樂趣。通訊員劉紀湄攝
陽春三月,茶樹上的嫩葉漸次冒出枝頭,又到一年采茶季。
從永川、巴南、榮昌等低海拔茶區到萬州、秀山等高海拔茶區,積蓄一冬的新芽次第舒展。這第一輪采摘的特早茶,早已令愛茶之人口齒生津,爭相嘗鮮。
特別是此時至清明節前,處于萌發初期的茶葉,芽葉細嫩、色翠香幽,風味最佳,同時又因產量有限,故而身價倍增,因此又有“明前茶,貴如金”之說。
茶葉是我市深入實施千億級優勢特色產業培育行動,著力打造“3+6+X”農業產業集群之一,其中特早茶又是我市最具特色的優勢農產品之一。
如何做足、放大重慶春茶“鮮”的優勢,提升產業附加值?各茶業生產基地、茶企和科研院所紛紛“出招”!
依靠智慧監測
系統讓采摘的茶葉更鮮嫩
春茶的“鮮”從何處來?
“這個主要跟茶葉里的氨基酸、茶多酚含量有關,也就是酚氨比。”市茶產業技術體系茶園綠色高效栽培功能研究室主任楊海濱說,一般而言,茶葉氨基酸含量高、茶多酚含量低,泡出的茶就會清香爽口,沒有澀味。
在正常生產中,氨基酸含量達到4%以上,就已經非常高了,此時茶多酚的含量就非常關鍵,若這個指標也高,口感也不會好。所以,春茶制作酚氨比一般要求在4%~10%之間,當然,這一數值更低則更好。
春季,氣候變化較大,氨基酸、茶多酚的含量變化也非常快。“茶葉早采一天或晚采一天,可能就大不相同了。”楊海濱說,但由于春茶價高,往往茶園在茶樹一芽一葉萌發比例達到5%就會開始采摘。
“在實際生產中,這個時間點的選擇其實是靠經驗判斷的,而不是憑借科學數據。”楊海濱說。
所以,近年來,楊海濱團隊致力于茶葉智慧化生產加工技術的研究與應用,在茶園構建了“天空地”全方位的監測體系。
楊海濱團隊位于永川區茶山竹海的科研基地是全市首個智慧茶園,茶樹間安裝了多個白色的茶樹生長數據監測儀,可以收集周邊200畝范圍內的環境數據及茶樹生長指標。
“看,我手里這是一個手持高光譜檢測儀,可以根據監測儀反饋數據,針對性地做單棵茶樹的指標檢測。最近,我們又做了無人機巡檢系統,可以實現茶園智慧檢測全覆蓋。”楊海濱一邊演示一邊說,有了這套系統,就可以用科學數據支撐茶園管理,提升茶葉品質。
如今,這套技術已在永川、萬州、秀山等多個茶區推廣運用。萬州江南茶廠負責人萬小紅說,通過智慧茶園打造,依據監測數據,茶園實現精準管理和產品精準分級,產品品質明顯提升,近兩年公司的“玉毫秀芽”“三峽紅茶”等產品在各大茶葉評比中獲得金獎,“以前一年最多評得上一兩個獎,這兩年獎項幾乎翻倍。”
融合鄉村旅游
拓展新的消費場景
而要讓搶先上市的“鮮”茶賣得更好,就有必要拓展新的消費場景。
最近,隨著春季出游需求旺盛,在巴南區定心茶園,自3月1日開園以來,周末節假日高峰期每天接待游客一兩千人,平時也有一兩百人。游客們在茶園采茶、體驗手工制茶,親手為自己做出最新鮮的茶葉。
做茶旅融合,定心茶園在全市不是最早的,一開始也并不是有意為之。
“2014年,我們‘巴南銀針’的老顧客提出了采茶需求,希望能夠找個地方踏青。”重慶茶業集團總經理張璐說,她們就順應客戶需求,在定心茶園開辟了一小塊區域,專門接待這些客人。
沒想到,前來體驗采茶、制茶的游客越來越多,張璐捕捉到了來自市場的“信號”——親子游需求旺盛、中國傳統文化受追捧。
經在國外考察葡萄酒莊運營模式后,2015年定心茶園正式推出了茶旅融合項目。
“我們完全走市場化運營的道路,在增強游客體驗感上下了很多功夫。”張璐說,比如針對親子游,增加了吉祥物、兒童茶服等元素;針對年輕人,在茶園規劃了拍照打卡點、開設茶藝課等,為游客提供滿滿的情緒價值。
張璐認為,近年來,在茶旅融合板塊,重慶茶業集團在基礎設施、人力資源方面投入很大,但茶旅本身不怎么賺錢,其效益最終還是體現在了茶葉銷售端。
“很多游客來茶園時,對我們地產茶往往是不了解的,對江浙一帶的茶認知度明顯更高。”張璐說,但茶旅的拓展,讓他們直觀看到了茶園的管理、茶葉的品質,隨后逐漸建立起消費連接。
張璐介紹,根據公司后臺數據顯示,在茶園體驗后的顧客,90%都會產生購買,復購率也達到50%以上,“所以從‘大賬’來算,茶旅對茶葉消費具有很強的帶動力,就我們公司而言,為銷售帶來了10%的提升。”
目前,我市產茶區縣乃至茶園幾乎都推出了自己的茶旅線路,比如永川的茶山竹海、銅梁的安溪茶園、武隆的天尺坪茶園、萬州區的鳳凰茶鄉等,它們通過拓展新的消費場景,助力地產茶的發展。
保鮮技術加持
一年四季都可以喝“鮮”茶
在消費端,茶葉如何更長久保“鮮”也至關重要。畢竟春茶生產是季節性的,消費行為卻不間斷。
“作為企業來講,我們肯定是盡可能拉長銷售周期,才能贏利。”重慶云嶺茶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技術負責人魯禮勛說,所以近年來,公司在為茶葉保鮮方面做了很多努力。
云嶺茶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主要生產名優綠茶永川秀芽,對于茶葉產品有“三綠”要求,即干茶外形綠、泡后杯底綠、泡出的茶湯綠。
“茶葉對溫度、濕度、光照等外部環境都十分敏感,控制不好就容易變質,導致風味下降。”魯禮勛說,其中有兩個生產環節十分重要:殺青和保存。
高溫殺青是為了快速去除茶葉的水分,保持茶葉的鮮綠。魯禮勛說,以前高溫殺青技術不成熟,導致茶葉殺不透,如今公司形成了“蒸汽殺青+微波殺青”的技術,“高溫加熱風,能夠充分將茶葉中酶的活性殺死,提升茶葉外觀品質。”
保存方面主要是通過冷藏,公司為此建了一個600多立方米的凍庫。近期,正值春茶生產季節,一批批茶葉從生產線下線后,便被送到凍庫中保存,待銷售時再拿出。
“茶葉保存就是要隔絕空氣,避溫、避光,我們都是用的鋁箔袋來裝,這種材質不透氣,且相比塑料包裝它本身沒有氣味,也不會影響茶葉風味。”魯禮勛邊說邊打開一袋去年生產的茶葉,溢出的仍是一股新茶的清香。
魯禮勛說,凍庫可將茶葉的溫度控制在5℃以下,將加工好的茶葉抽真空包裝后放入,可保證1年半內品質保持在鮮茶的90%左右。
“我們好多顧客都反饋,說我們的茶葉不管任何時候買來喝,風味都沒有太大差異。”魯禮勛表示,通過一系列“鎖鮮”技術,云嶺牌永川秀芽實現了周年銷售,公司年收購原料10余萬斤,制作名優茶三四萬斤。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