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花經濟”背后的鄉村振興
陽春三月,陌上花開。隨著油菜花逐漸染黃大地,我市鄉鎮油菜花節競相登場,游客們紛紛前來賞花。一朵小小的油菜花,不知不覺描繪出農村美、農民富、農業興的鄉村振興美好圖景。我市是農業大市,有6個全省油料生產大縣。連日來,記者走訪全市農村,探尋這一朵油菜花背后的鄉村振興故事。
花開了,農村面貌更靚麗
“金黃燦燦染三春,映日搖風自散馨。”在沅江市瓊湖街道保民村,第三屆保民油菜花節正在進行,綿延數里的金黃色油菜花海與白墻黛瓦的農舍相映成趣。
數年前的保民村卻是另外一番景象:每年春耕前,農田里殘留的是一茬茬枯萎的水稻秸稈,顯得了無生機。“以前我們也種油菜,但沒想到這還可以‘賣風景’。”望著一撥又一撥游客,村民曹學海不禁感嘆。
日前,桃江縣三堂街鎮第三屆鄉村文化旅游節在湖蓮坪村開幕。“非遺龍舟文化體驗”“花田踏青”“乘舟觀江”等活動項目串起當地鄉村的自然人文景點。
近年來,湖蓮坪村積極進行冬季油菜種植及水稻種植,成為遠近聞名的“萬畝油菜花海基地”,“油菜經濟”也因此成為湖蓮坪村的主打產業之一。油菜種植為村民帶來了可觀收入,花開時節,眾多前來觀光游玩的游客又帶動了“賞花經濟”。
前些年,湖蓮坪村成立了一家文化旅游公司,先后投入180萬元購買三艘游艇,還投資310萬元建設美麗屋場和資水灣民宿。這些基礎設施的建設不僅有效改善了人居環境,更是為前來賞花的游客提供了豐富的旅游選擇和便利。現在,湖蓮坪村已獲“省級集體經濟發展村”“省級衛生村”“省級鄉村振興示范村”等多項榮譽。
在南縣烏嘴鄉羅文村,記者看到在油菜花海的掩映中,坐落著一棟棟獨具特色的涂鴉民居。“以前為了發展旅游拆掉一些老房子,老百姓非常不情愿,現在看到了實實在在的收益,便開始主動進行農房改造。”該村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以前村里油菜花種植不成片,沒形成吸引游客的景觀。現在幾千畝油菜花連成花海,還專門修建了觀景臺,設計涂鴉民居,拓寬游道等,鄉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如今,行走在這個村莊,隨處可見村道兩旁小樓外墻、樹木、地面、燈桿、橋梁上“爬”滿了惟妙惟肖的3D涂鴉。它們與油菜花海碰撞出的奇妙火花,讓羅文村人氣爆棚。羅文村也因此成功入選首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成功創建國家3A級旅游景區,并在2023年升級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
人來了,農民生活添活力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以往每年春節過后,年輕人大多外出打工,農村只剩下留守老人和小孩,成為“空心村”。而隨著油菜花旅游的火熱,農村集聚了越來越多的人氣。
連日來,隨著氣溫回升,大通湖區的油菜花陸續盛開,踏春賞花游玩已成為大通湖區鄉村旅游的一大亮點,不少游客慕名打卡。
走進北洲子鎮北勝村,萬畝油菜花在和煦的春風中競相綻放。放眼望去,金燦燦的油菜花像一幅精美的油畫。微風吹過,油菜花卷起層層金色的波浪。游客流連于金黃的花海中,或漫步其間、或拍照打卡,構成了一幅花在叢中笑、人在景中游的美麗畫卷。
近年來,“大通湖大閘蟹”慢慢積累了名氣和人氣,同時借助南縣“羅文花海”國際涂鴉文化節及廠窖慘案紀念館這條精品文化旅游路線,“借道超車”的效應日益顯著。每逢周末,長沙、華容等周邊地區,甚至株洲、湘潭等地的游客慕名而來,在田邊駐足,在花間留影,大通湖逐漸融入了湘中北環洞庭旅游圈。
熊燕夫婦在南縣羅文村油菜花景區周圍開了一家名叫“擂茶西施”的小吃店。“這幾年明顯感覺游客越來越多了。”熊燕說,游客多的時候,10元一杯的擂茶,一天能賣500多杯。如今她一個人坐在家里,一年就有20來萬元收入。
農民從小看到大的油菜花,正成為帶動他們增收的“致富花”。
在赫山區謝林港鎮,每年油菜花開不僅把鄉村裝點得秀美如畫,還吸引了四方游客,帶動了農家樂產業,油菜種植更是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新亮點。眼看著家鄉的油菜花越來越“熱”,在外打工的湯國強前幾年將自家5畝多地流轉給該鎮稻油輪作示范基地統一種油菜,自己則開了一家農家樂,年收入10多萬元。
該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負責人李鑫介紹,這里有近20家農家樂,在油菜花開、天氣晴好的日子里,平均每家日營業額可達1萬元。
村富了,產業發展有動力
“愛他生計資民用,不是閑花野草流。”從“食用之油”到“旅游之花”,油菜花的附加值大幅提升,儼然成了“軟黃金”。
去年,南縣在油菜花海舉辦的馬拉松比賽吸引游客約2.96萬人次,拉動旅游綜合消費約2220萬元;在沅江市保民村,近1個月的油菜花季吸引游客超30萬人次,當地村民、合作社、農產品企業設置展廳、展臺、售賣攤位124個,銷售當地生態稻米、食用油、非遺食品、水果等,帶動銷售額600多萬元。
資陽區長春鎮幸福村村民譚正輝家有10畝地,過去種水稻、油菜,年收入只有1萬多元。這兩年,他將10畝地全部種油菜,并開了一家農家樂,年收入有六七萬元。“一二三產融合才有出路。”雖然文化水平不高,譚正輝卻摸索出了致富的門道。
在桃江縣三堂街鎮赤塘村村民活動中心旁,村集體投資興建的菜籽油與茶籽油加工基地以及冷鏈倉庫特別打眼。
2021年,赤塘村以“合作社+農戶”的方式建成了赤興原生態食用油加工廠,建設茶籽油生產線和菜籽油生產線各一條。加工廠里招募有能力的村民負責加工,村兩委則負責銷售,創立“黃栗山”品牌。如今,“黃栗山”已擁有系列產品10多種,生產、收購、加工、銷售的產業鏈條也已形成。2022年,赤塘村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200萬元。“黃栗山”品牌的創立讓村民嘗到了甜頭,大家又將目光投到了油茶林上。村干部鼓勵村民發展油茶產業,免費提供油茶苗,還統一收購村民手上的油茶籽。一時間,村民紛紛自發上山撫育老油茶林,栽培新油茶林,全村又新發展了1000多畝新油茶林。
一朵小小的油菜花,帶來了鄉村振興的新啟示。在“金色農業”的帶動下,赤塘村的大米加工廠、養殖合作社逐年增加,還引進了電子廠,越來越多村民回到了本地就業。
記者手記
讓更多油菜花扮靚鄉村
近年來,以油菜花為代表的賞花觀景,成為我市鄉村旅游的標志性賣點。毋庸置疑,賞春花、品民俗、憶鄉愁,爛漫花海引來的游客所帶來的土特產、餐飲、住宿等消費,是油菜花海背后的經濟邏輯。觀光農業的主陣地在村莊,建設好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方能讓賞花的流量變“留量”。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鄉村的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要遏制可能出現的耕地“非農化”“非糧化”,以綠色發展為支撐點,優化布局,立足資源優勢,發揮好勞動力、科技、資本等生產要素的乘數效應,通過生產生態一起抓,使鄉村的吸引力進一步增加。同時,可以從菜籽油、花蜜,到菜薹、化妝品等各類衍生產品,持續延伸壯大油菜全產業鏈,為廣大農民帶來可觀收益,推動鄉村生態保護、生產發展、經濟增長與社會福祉的協同共進。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