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起發展新優勢 “鏈”就產業新高度 ——看宿遷如何激活“三群四鏈”新動能
春投一簍苗,秋收萬斤蟹。在市湖濱新區,一場場特殊的“水上春耕”正接連上演,一只只硬幣大小的蟹苗被投入蟹塘,“種”下新一年的希望。
在泗陽縣的江蘇省華綠生物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菌菇培育室內,霧氣彌漫,仿若仙境。菌菇培養瓶中,一株株白玉菇茁壯生長,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初清、去石、礱谷、拋光、色選……在宿豫區的宿遷市金豐米業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自動化、智能化機械設備高速運轉,粒粒飽滿的稻米在這里完成加工流程,發往全國各地。
……
抓好“三農”工作,深入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是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俯瞰西楚大地,“三群四鏈”產業布局正以強勁動能重塑宿遷經濟版圖。
近年來,宿遷始終堅持用工業化理念、產業化思維抓農業,緊扣鄉村振興主題,明確“三群四鏈”主攻方向,持續攻堅河蟹、花木、食用菌三大產業集群和稻米糧油、果蔬制品、肉禽食品、豬肉食品四條產業鏈,強龍頭、補鏈條、興業態、樹品牌,著力打造一批創新能力強、生態底色足、安全可追溯、聯農帶農緊的農業全產業鏈,全面推進宿遷從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轉變。
2024年,宿遷“三群四鏈”綜合產值邁上千億級臺階。
深挖地域稟賦 育強地標產業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土產。懷抱洪澤湖、駱馬湖“兩大湖泊”,坐擁大運河、古黃河“兩大河流”,作為“江蘇生態大公園”的宿遷有著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
膏肥黃滿的霸王蟹、粒粒醇香的泗洪大米、爭奇斗艷的沭陽花木……在優越的自然環境和獨特的生產方式的助力下,一個個地標性質的“宿遷產”既承載著當地百姓深深的眷戀,也成為宿遷現代農業發展的一面面旗幟。
例如,立足南北過渡、四季鮮明的氣候條件,宿遷大力發展花木、果蔬產業,是全國最大的花木產區之一,也是長三角的重要“菜籃子”。
從沭陽縣扎下鎮藝森園盆景造型基地,可以進一步了解宿遷花木產業的發展成果。“通過一部手機、一場直播、上個鏈接,盆景就能銷往全國各地。今年,我們將繼續深耕家庭園藝領域,進一步擴大市場規模。”藝森園盆景造型基地負責人胡道中笑著說。
記者了解到,2024年,宿遷花木復種面積穩定在68萬畝以上,其中精品花木種植面積占比達60%,新建花木大棚設施18.3萬平方米,擁有各類花木電商5萬余家,全產業鏈綜合產值為257.39億元,同比增長11.86%。
立足地勢平坦、河湖眾多的地理條件,宿遷將河蟹產業作為“三群四鏈”中三大產業集群的重要組成部分,先后出臺多項政策,致力于打造百億級生態河蟹產業,重點突破標準化健康養殖、越冬暫養技術集成、良種本地化培育、區域公共品牌打造四個關鍵環節,形成“冬季到宿遷吃河蟹”的獨有競爭力和差異化品牌,成功打造“宿有千香·霸王蟹”品牌。
成效如何?數據最具信服力。2024年,全市河蟹養殖面積達38.39萬畝,產量8.41萬噸,產值高達84.67億元,出口額1727.3萬美元,出口量連續19年居江蘇省首位。
除此之外,宿遷同步攻堅工廠化食用菌產業集群和糧油、生豬、畜禽產業鏈建設,持之以恒打好特色牌,壯大鄉村產業,廣袤的田野正持續鋪展更新更美的新圖景。
精耕特色產業 鍛造全鏈集群
“小菌菇,美舌尖,肥土地,鼓錢袋。”在泗陽縣,這句順口溜在百姓口中越傳越廣。
“自2010年落戶泗陽以來,華綠生物已在當地建設了8家菌菇工廠,占地面積近千畝,實現了金針菇、真姬菇等7類菌種的標準化、工廠化生產,年產食用菌鮮品近20萬噸,每年消耗各類農作物下腳料30余萬噸。同時,帶動1500余人實現‘家門口’就業。”江蘇華綠生物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胡明說。
作為全國聞名的“食用菌之鄉”,泗陽縣先后引進實力型工廠化食用菌企業約30家,日產能約850噸,年產能達40萬噸。
放眼全市,2024年,宿遷食用菌種植面積288.5萬平方米,總產量49.98萬噸,工廠化食用菌產量躋身全國前三,全產業鏈綜合產值62.63億元。
近年來,宿遷堅持把提高農產品精深加工能力作為現代農業產業鏈構建的主攻方向。特別是,聚焦一方特產,打造一條群鏈,大力開發本土優勢農產品,通過招項目、強主體、建園區,推動農產品向加工品轉變,不斷拉長農業產業鏈條,全力推動第一產業“接二連三”。
主要體現在,以項目招引支撐群鏈延伸。大力開展農業重大項目招商行動,招引建設“三群四鏈”補鏈強鏈項目,全力突破食用菌種源創新和加工、稻米(糧油)精深加工、畜禽精深加工等一批關鍵環節項目。近三年來,累計招引農產品加工企業247家。
以企業培育支撐群鏈變強。堅持按照“抓大、扶中、育小、推上市”的思路培育農業企業,聚力打造一批“鏈主”企業和行業“小巨人”企業,累計培育國家重點龍頭企業9家、省級69家,近兩年A股上市企業2家。
以園區建設支撐群鏈發展。圍繞優勢農產品生產基地,布局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區,持續推進園區提檔升級,先后創成國家級園區2家、省級示范園5家、市級園區7家,集聚市級以上龍頭企業138家,2024年園區綜合產值超420億元。
做強優勢集群 催生產業聚變
2024年9月,宿遷首個低空經濟三產融合項目——沭陽縣耿圩鎮淮西村花海航空飛行營地正式投入運營。
于云端“漫步”,在風中“徜徉”。當花木產業遇到低空經濟,特色產業融合發展展現出新的面貌。據了解,沭陽縣搶抓國家推動發展低空經濟政策機遇,全方位規劃建設沭陽花海航空飛行營地項目。該項目總投資2億元,與大疆創新科技、漢科航空等企業合作,聯合培育低空經濟上下游研發、生產、體驗、銷售、維保集成園區,全力打造蘇北發展低空經濟的先行區。
低空經濟與花木產業的巧妙結合,正是宿遷讓產業群鏈向多元化拓展的典型案例。
從“農業+品牌”到“農業+聯盟”,從“農業+旅游”到“農業+電商”……近年來,宿遷通過堅持三產融合發展,積極探索“農業+”模式,促進產業群鏈向多元化拓展,打開產業振興新空間。
是“品牌”,更是城市“招牌”。早在2018年,宿遷便積極探索“農業+品牌”,進一步做好“土特產”文章,深度挖掘優質單品,形成群星璀璨的“宿有千香”品牌,切實把資源優勢轉化為品牌優勢,不斷提高現代農業的生產力、競爭力。
讓更多的老百姓成為產業聚變的受益者。宿遷聚焦“農業+聯盟”,完善“公司+基地+農戶”聯農帶農機制,通過發展訂單生產、推行返租倒包、開展股份合作等,帶動廣大中小農戶成為產業群鏈的“合伙人”。
如何聚人氣、強流量、促消費,發揮“農業+電商”最大效能?宿遷堅持把直播電商作為賦能產業轉型升級、激發新型消費潛能、打造“電商名城”的重要抓手,進一步優化行業生態、壯大市場規模、創新監管模式、深化業態融合,助力直播電商快速、規范發展,推動全市電商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定期舉辦駱馬湖沙雕藝術展、駱馬湖上相灣垂釣大賽等活動,每晚接待游客數萬人次。隨著旅游市場的持續升溫,宿遷搶抓機遇,不斷將優質農產品向外推介,讓宿遷品牌走向全省、全國。
……
如今,宿遷廣袤鄉村,一條條產業鏈的聚集發展正變成鄉親們增收致富的新引擎,成為鄉村振興的推動器,同時,越來越多的“農業+”賦予了產業鏈高質量發展的新機遇。
談到未來發展,市農業農村局局長王占武表示,全市農業系統將繼續聚焦“三群四鏈”建設,進一步加強“鏈主”企業培育,加快產業鏈重大項目引建,強化農業園區載體建設,加大農業科技創新力度,不斷推動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全力推動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出更大貢獻。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