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土特產去哪兒了?
開欄的話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傳家寶,是做好各項工作的基本功。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強化“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才能提高調查研究的能力。即日起,本報開設《城鄉調查》欄目,記者編輯將不斷增強“四力”,到基層去、到群眾中去、到火熱的生產一線中去,發現真問題,找到好辦法。欄目的選題聚焦城鄉發展中的關鍵命題,從時代和生活中來,又緊貼大的背景和政策,在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中找準坐標定位。每個話題分數篇稿件,從不同角度探討,講好生動的發展故事,凝聚起社會經濟發展的信心,同時也推動問題的發現和解決。
密云漁民搖船進入水庫打漁。本報記者 和冠欣攝
采收蜂蜜的密云蜂農。本報記者 王海欣攝
家門口的商超、菜市場里,天南海北的農產品琳瑯滿目,來自地球另一端的洋特產不在少數。然而記者一番尋找,卻發現京城本地的土特產難覓蹤跡。
北京的土特產都哪兒去了?
幾十種尖兒貨只找到三四種
農林和商務部門都曾公布本市農產品的“尖兒貨”名錄,如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京字號”果品、農業文化遺產名錄等。名錄上的農產品能買到嗎?記者來到東四環華貿商圈的一家精品超市。
下午4時,千島湖魚頭賣得只剩最后半只了,價格87元。“都是早上空運來的,賣得特好。”生鮮銷售員見記者想買本地密云水庫的魚頭,擺了擺手:“除了千島湖的胖頭魚,我們就只有深海的三文魚頭了。”
蜂蜜銷售區的產品很豐富,記者找了好一會兒,才發現角落里有一款本地蜂蜜。只不過,它和新西蘭、上海奉賢的蜂蜜擱在一塊兒,無論是包裝還是宣傳力度都顯得毫無特色。只在瓶子背面的產地一欄,才能找到很小的“密云”二字。
隨后,記者又來到朝陽路的一家生鮮超市。雖是青黃不接的春季,這里的水果仍然很豐富。就拿梨來說,有庫爾勒香梨、河北皇冠梨、煙臺丑梨、西安秋月梨、乳山冰糖雪梨,還有東北的凍梨和南非的啤梨。“北方梨都是去年下樹,擱冷庫里儲存的。現在冷藏技術好,味道不賴。”一位售貨員說罷看了看記者手中的農產品名錄后搖了搖頭,“我在這兒干了好幾年,名單上的京白梨、金把黃鴨梨和佛見喜梨,好像從來沒見過。”
正是草莓季,這種嬌嫩經不起長途運輸的水果,總該以本地貨為主吧?記者找了一圈兒,草莓柜臺果然有昌平“紅顏”。可外埠產品顯然更多,丹東“粉玉”、山東“白雪公主”都一顆顆放在珍珠棉網里,沒磕碰,很新鮮。
連日來記者走訪各區的超市菜市場,發現名錄上的多數土特產都買不到。比如有遷西板栗,沒有懷柔板栗;有山東蘋果,沒有昌平蘋果;有清遠雞、文昌雞,沒有北京油雞……粗略一算,只找到了三四種。
那些老北京人記憶里難忘的土特產,都和時光一起悄然消失了嗎?記者又趕赴京郊多個土特產產地調查。
產量“卡脖子”缺乏競爭力
記者在懷柔渤海鎮的栗園見到張林時,他正手起剪落,為栗樹清理掉枯枝病枝。他家種栗子,也是遠近知名的收購大戶,最多時有300多個收購點,年收板栗數千噸。
“碰上豐產年,整個懷柔能產大約1.5萬噸板栗。這個數字您覺得不少吧?”看記者點頭贊同,張林接著講下去:“實際上全國有21個省產栗子,光是河北省遷西縣的種植面積就是懷柔的好幾倍。而且我們大多數栗農以家庭為單位,零零碎碎不能同時供貨。哪怕是我這樣的大戶,也沒法跟其他省市比!”
規模意味著競爭力。懷柔板栗的質量再好,量上不來,大客戶就不敢采購,好貨憋在產地出不來。
一家炒貨店的負責人印證了這一說法。他告訴記者,每年秋末,公司在全國的數百家門店要同時鋪貨,消耗量近2萬噸。“即使是大型板栗合作社,供貨量也不太夠。”該負責人說。所以公司設立采購基地時,毫不猶豫選在了遷西,“哪怕懷柔距銷售端更近,板栗每斤的價格也比遷西低至少1元。”
名聲在外的密云水庫魚,同樣受制于產量。
3月底,密云水庫即將進入禁漁期,王利新這個漁季的勞作也進入倒計時。這些年,水庫魚要游進市民餐桌并不容易,守在岸邊的魚販子依然是主要的銷售渠道。他們收購水庫魚之后,有的賣給酒店,有的送到外地深加工,甚至制成調味料。
水庫魚為啥難進超市菜市場?王利新告訴記者,就連最有經驗的漁民,也無法拍胸脯保證足夠的漁獲。為保護水質,他們不能用儀器,只能靠雙眼去發現魚群,漁獲的多少高度依賴天氣、網具、經驗和運氣。這樣的不確定性和超市講求的標準化相距甚遠。
品牌叫不響認知度偏低
為了找到養蜂大戶王海山,記者從密云城區出發,趕了50公里山路。直到道路消失在春草間,下車步行,又徒步近半小時才抵達蜂場。
“你們趕過來肯定不容易!”王海山解釋了行路艱難的原因:按照歐盟對蜂蜜有機認證的規定,蜂場方圓3公里內不能有道路,“連鄉間小路都不行!只有這樣,才能絕對防止機動車尾氣污染。”
這幾年,王海山的智能蜂箱從40個增加到了400個,搖蜜車間還配了紫外線燈。眼下他開始為蜜蜂春繁,再過兩個多月荊條開了花,就是一年當中最忙的時候。王海山只需把心思花在養蜂上,銷路不用他操心,由奧金達蜂產品專業合作社統購統銷。
合作社負責人李定順告訴記者,眼下,合作社的蜂蜜每斤40元,只相當于新西蘭蜂蜜的十分之一,即使價低仍然愁賣,收購來的蜂蜜大多用于給大品牌做代加工。“新西蘭的蜂蜜為啥貴?一部分原因是人家宣傳得真好。很多人都知道新西蘭蜂場周圍是原始森林和冰川。”李定順思來想去,覺得還是虧在了品牌不夠響,“咱密云幾十年沒有工業企業,開花植物有100多種!但在國際上沒有知名度。”
有商標不等于有品牌,而品牌恰恰是高端超市最看重的維度。某精品超市的采購負責人李悅在接受采訪時,舉了掛綠荔枝的例子。這種荔枝每年的上市量只有幾千斤,但因為擁有“荔枝中的勞斯萊斯”的美譽,上架兩天就賣空,荔枝園有多少超市就收多少。“北京土特產卡在產量上,這不假。應該轉而拼‘小而美’的品牌賽道。”李悅認為。
讓優質土特產的“酒香”出深巷,是農人最關心的問題,也是農林部門和屬地政府的重點工作。就拿密云區來說,區里成立了蜂產業聯合社,打出了“密云蜂業”整體性區域品牌,還舉辦了國內國際蜂業大會、文化節。
奧金達合作社緊跟著政府的號召,設計了“一湖好水,一滴好蜜”的廣告語,在自己的產品包裝上凸顯“密云”二字。“打開知名度是個長期的過程。我們瞅準這條賽道,就得狠下心做長期投入。”李定順說。
政府、農民和合作社,都在想方設法促進土特產的銷售。對于消費者而言,他們對北京土特產的念想還依舊保留著嗎?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