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茶謀變:從單打獨斗到建圈強鏈
川茶又到采摘季。眼下,瀘州特早茶和宜賓早茶已經大量上市,樂山、雅安等地的茶樹也相繼抽枝發芽,川蜀大地的茶葉生產從南到北依次展開。
四川是名副其實的產茶大省,去年茶葉種植面積位列全國前三,產量居全國第二,毛茶產量達45萬余噸。但多而不精、大而不強是四川茶葉產業發展的現狀,這從川茶少有知名品牌上就有所體現。此外,川茶出口額僅占全國茶葉出口額的2%左右,這也與產茶大省的地位不相匹配。
隨著傳統茶葉市場競爭日益激烈以及新式茶飲市場的強勢崛起,四川茶企正向“新”謀變,積極轉型升級,探索產業發展新路徑。
精深加工不足 品牌弱
早春二月,茶商周先生千里迢迢來到四川瀘州、宜賓兩市,收購當地的茶葉鮮葉,然后運往浙江。“川南的茶葉比全國大部分茶產區要早采摘一個多月,在上市時間上有巨大優勢,這對于茶葉銷售十分重要。”周先生說。
四川茶葉種植生產廣泛,遍布全省近20個市(州)的130余個縣(區)。據四川省農業農村廳的數據,2024年,四川茶園面積穩定在590萬畝左右。同時,四川種植的茶葉品種繁多,達幾十種。雖然資源豐富,茶葉品質優良,但多年來川茶都處于“為他人作嫁衣”的尷尬境地。據統計,近幾年,至少70%的川茶以原料或初加工形態的產品銷至省外。
“四川許多茶產區都在生產龍井43,品質很好,很多浙江茶商到四川買干葉或鮮葉原料,貼牌加工,以‘西湖龍井’的品牌銷售出去。”廣元市旺蒼縣木門鎮龍山村茶葉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石義良略感無奈地說。
反觀四川本地茶葉產業,雖然茶企數量眾多,2023年達到4000余家,茶葉商標更是超萬種,但除了“竹葉青”、“蒙頂雪芽”,真正廣為人知的品牌寥寥無幾。正如宜賓一名茶商所說的那樣:“‘千家萬戶種茶、千企萬廠制茶、千牌萬品賣茶’,幾乎每個鄉,每個鎮,甚至一個村,都有自己的品牌,但是很多出了縣城,這些品牌就無人曉得了。”
品質參差不齊,精深加工不足,品牌弱、影響小等問題,長期制約川茶產業效益提升。與此同時,初加工的原料供應也讓不少企業形成路徑依賴。“川茶要‘破繭成蝶’,關鍵是要補上‘小、散、亂’的短板,要推動企業規模化發展,加快培育有影響的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研究員江用文說。
困中求變 搶占新茶飲賽道
傳統茶飲市場趨近飽和,利潤空間進一步壓縮,競爭越來越激烈,是四川不少茶葉生產企業最明顯的感受。向“新”求變,對于川茶企業來說已經迫在眉睫。
今年二月底在瀘州市納溪區舉辦的早茶節上,用本地茶葉制作的抹茶甜品和各式抹茶飲料第一次亮相,受到追捧。
“傳統茶葉和新式茶飲在需求量上差別很大。以前企業一次賣上萬斤的茶葉鮮葉就很多了,而新式茶飲需要的原料動輒幾十噸、上百噸,特別是抹茶原料,簡直供不應求。”抹茶生產企業四川瀚源有機茶業有限公司負責人李愛民說。去年,經過市場調查,李愛民與人合作在納溪區投建了產能達400噸的抹茶原料生產加工廠,轉型成為新式茶飲供應原料。
一名新式茶飲業內人士介紹,相較于傳統茶飲,新式茶飲制作茶底需要沖泡的茶葉量本身就大,而且行業注重創新,需要的茶葉種類也更多,加之市場擴張迅速,帶動茶葉需求快速增長。
新式茶飲企業茶百道相關負責人說,該企業在四川采購的雅安雪芽綠茶拼配廣西橫縣茉莉花茶制成的茶底,每年消耗量達數千噸。“近幾年通過供應鏈企業,向茶農、茶園采收的茶葉原料量在數萬噸。在四川、福建等主要茶產區,通過‘以銷定采’的方式帶動‘訂單農業’發展。”該負責人說。
江用文說,近年來,新茶飲成為消費市場的新寵,給傳統茶企提供新的機遇。不少川茶企業紛紛調整發展策略,擁抱新式茶飲賽道,尋求新增長點。
納溪區護國鎮榮龍特早茶廠種植、銷售茶葉已有幾十年時間。這兩年,茶廠的經營重心徹底轉移到新式茶飲上來。“一下子銷路就好了,利潤提升了40%左右。”“90后”茶廠負責人吳松說,他更長遠的規劃是種植梔子花、茉莉花等,自己開發產業鏈下游的新式茶飲產品。
建圈強鏈 積極開拓海外市場
無論是傳統茶葉產業的提質增效,還是在新式茶飲等領域尋求更大市場,近幾年,四川從省級層面出臺多項規劃,持續推動川茶產業發展,擦亮川茶“金字招牌”。
四川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介紹,2022年四川印發《關于推動精制川茶產業高質量發展促進富民增收的意見》,提出到2025年,四川毛茶產值達到400億元,綜合產值超過1300億元,帶動全省500萬茶農增收、300萬從業人員就業;到2030年,毛茶產值達到600億元,綜合產值超過2000億元。“2024年川茶綜合產值已經超過1200億元。”該負責人說。
“以前大家對產業鏈重視程度不夠,‘單打獨斗’的比較多。現在四川正醞釀產業‘建圈強鏈’的相關政策,更加注重產業鏈深度、有機融合。”四川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黨委書記羅凡說。
為彌補川茶品牌分散、推廣薄弱等短板,近些年,四川從省到市、縣(區)陸續推出多個茶葉區域公共品牌。據介紹,省級區域公共品牌“天府龍芽”已覆蓋四川11個市(州)32個縣(市、區)。納溪區培育省級著名商標3個、省級名牌產品1個,“納溪特早茶”公共品牌價值已超45億元。
“近年來,旺蒼縣持續深化米倉山茶品牌推介和文化宣傳,‘米倉山茶’區域公共品牌位列中國品牌價值地理標志組百強榜單。”旺蒼縣農業農村局任勇說。
隨著茶葉產業鏈不斷延伸,茶葉品質提升,川茶企業也瞄準海外市場。近幾年,四川茶葉出口除了依托浙江、福建等省份的出口商“借路出海”,也在積極開拓海外市場,向國際推廣。2023年以來,以“天府龍芽”品牌使用授權企業為主體,川茶加快開拓歐美、東南亞和中亞市場。據介紹,宜賓早茶不僅出了川,也正在加速出海,多家企業生產的川紅茶已出口至阿爾及利亞、摩洛哥、毛里塔尼亞等10余個國家和地區。
“全國重點產茶縣樂山市夾江縣2023年出口綠茶上億元,并在中亞等地設立茶葉海外倉。”四川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說。
“我們很重視國際貿易市場,在美國、俄羅斯、蒙古國和非洲西部地區開展一系列對口的供銷合作,個性化打造出口茶,在海外擁有了固定的消費群體和貿易合作伙伴。”川茶集團技術研發中心負責人顏麟灃說,川茶集團已在開拓海外市場上做了不少有益探索。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