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藝術鄉建助力鄉村振興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發揮美術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術元素、藝術元素應用到城鄉規劃建設中,增強城鄉審美韻味、文化品位,把美術成果更好服務于人民群眾的高品質生活需求。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優化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機制、健全推動鄉村全面振興長效機制作出重要部署。藝術賦能鄉村振興,是實現鄉村文化振興與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路徑。浙江在全國率先開展“藝術鄉建”活動,旨在以文藝因子激活鄉村資源,賦能鄉村產業,美化鄉村環境,促進人民實現物質富裕、精神富有。
藝術鄉建賦能鄉村振興在于“塑形”,讓鄉村形象靚起來
一是通過加強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彰顯古村落生態宜居之美。如麗水松陽持續迭代“拯救老屋行動”,保護利用一大批看得見鄉愁的村莊,使這些村落成為活態的鄉村博物館。二是遵循鄉村文化機理和鄉村美學,塑造鄉村新形象。如杭州富陽東梓關村通過藝術設計塑形,將失修已久的老宅改造為白墻黛瓦的杭派民居,使村落既保留傳統文化元素,又富有現代氣息。三是賦能鄉村規劃建設,增添鄉村魅力。如湖州吳興區通過文藝賦能,微改造、精提升,將農家羊圈、廢棄老糧倉、廢棄水廠等設施變身為“老鄧漫畫美術館”、“谷堆鄉創空間”、5D全息投影餐廳等網紅場所;10余名大學生創業團隊在安吉紅廟村廢棄礦坑設計植入文藝小品,用廢舊房開了“深藍一號咖啡館”,成為單日單店賣出8818杯飲品的網紅打卡地。
藝術鄉建賦能鄉村振興在于“提神”,讓精神生活富起來
一是促進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傳承弘揚。鄉村是傳統文化的承載地,各地重視村情村史、詩詞歌賦、往圣先賢故事的挖掘,弘揚尊親睦鄰、守望相助、誠信重禮的鄉風民風。如“走讀德清”活動邀請縣內外文化名家、讀者與當地群眾一起,通過走一條鄉土線路、挖掘當地歷史人文,研討整理后向當地村民宣傳普及,使村民紛紛感嘆,原來家鄉還有這么悠久的歷史。二是滿足村民多元文化需求。文藝演出、全民閱讀、展覽展示等各類文化活動的舉行,大大提升了文化享受的品位。如麗水作為全國鄉村春晚“發源地”和“排頭兵”,積極推動鄉村春晚向“村晚”轉型,打造全地域、全時段的鄉村文化盛宴,形成“四季有主題、月月有村晚”的濃厚氛圍。三是培育了一批文化藝術特色村。青田龍現農業文化遺產村、柯城余東農民畫村、秀洲勝豐農民畫村、臨安上田書法村、遂昌黃泥嶺音樂村、景寧東弄網絡作家村、長興方一攝影村等一批文化藝術特色村的涌現,讓鄉村文化氣質更醇厚。
藝術鄉建賦能鄉村振興在于“增值”,讓文化產業強起來
近年來各地積極引導各類文化產業進鄉村,通過文化節慶活動、景觀規劃設計、文創產品研發、非遺工坊體驗等多種手段,提高了特色農產品、手工藝品、旅游服務的文化附加值,帶動鄉村傳統經濟轉型升級,拓寬了強村富民的路徑。如松陽縣發展“藝術+”產業,建設鄉村藝術館、寫生創作基地、接待中心等藝術場所,配合完善鄉村民宿,吸引藝術家前來寫生創作,其中沿坑嶺頭村每年吸引畫家、高校藝術生、游客近3萬人次,村民年收入增加300余萬元。杭州市余杭區黃湖鎮連續兩年舉辦“在青山·群響藝術季”、“青山有藝思”藝術生活季,共邀請200多位國內外不同領域的創作者,在青山村15.6平方公里的鄉野范圍內呈現了集裝置、設計、建筑、視覺、表演等不同形式的場域性作品。眾多藝術作品和富有藝術氣息的建筑給青山村帶來了流量。2024年國慶假期,青山村日均吸引游客6000余人次,文旅綜合收入超2000萬元。
藝術鄉建賦能鄉村振興在于“聚才”,讓多方力量合起來
一是文化特派員隊伍進鄉村。目前浙江已選派省、市、縣(市、區)三級首批1573位文化特派員,實現全省所有鄉鎮(街道)全覆蓋。這些特派員帶資金、送項目,開展理論政策宣講、文化服務供給、文化品牌打造等工作,激活了藝術鄉建的“一池春水”,讓廣大村民共享新時代文化成果。二是發揮鄉村文化和旅游能人、產業帶頭人、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工藝美術師、民間藝人的帶頭作用。如湖州開展村民藝術素養提升計劃,組織國內知名藝術家或團隊、文藝創客、“文藝兩新”、“藝術鄉建”帶頭人等各方力量,推動優質文藝資源直達基層。以4000余名國家級、省級、市級文藝家協會會員為主體力量,成立“湖州市文藝志愿者服務總隊”,五年來常態化開展各類文藝惠民活動5000余場次,參與文藝志愿者超1萬人次,服務基層群眾百萬余人次。三是積極利用高校文化、藝術、設計類專業的師生力量,結合教學、科研和社會實踐,為鄉村建設提供創意設計支持,鼓勵音樂院校、美術院校等藝術類院校在鄉村設立工作站、實踐基地等,探索建立高校人才培養環節服務鄉村的機制。如浙江師范大學行知學院設計藝術學院投身蘭溪美麗鄉村建設,指導建設了400余家文化禮堂,多個鄉村榮獲國家級、省級榮譽。溫州派出專業師資幫扶鄉村藝術團,連續5年開展表演藝術類培訓機構公益大聯盟“牽手”鄉村藝術團基層行活動,努力打通公共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
【作者單位:中國計量大學、浙江農林大學】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