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常州: 以“品質”出“品牌” 信息化助力打響農產品品牌“常”字號
適宜的氣溫、豐沛的雨水讓這個季節的農產品格外豐富多樣,“我們的節氣 我們的品牌”常州市農產品品牌節5月22日至23日在人民公園青云坊舉行政府搭臺,農民唱戲一批“常”字號農產品品牌在現場集中亮相。
長蕩湖大閘蟹、溧陽青蝦、金壇雀舌茶、天目湖白茶、陽湖果品、雪山雞、蘇牌大米、紅梅牛奶……一大批知名品牌和特色品牌農產品吸引大量市民參與活動,早上8點不到人民公園內就已經人頭攢動游客們一邊逛花展一邊選購農副產品。
農產品品牌“常”字號的閃亮,與常州市持續深化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建設成效息息相關工,信息化手段運用,農產品網格化數字監管體系建立,讓農產品從生產、經營、銷售到消費的安全長效保障網正日趨完善,目前,常州已建成9個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和全省首個全國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綠色優質農產品比重達87%。
“二維碼身份認證”監管從源頭開始
農產品進入市場,需要“食用農產品合格證”,而小農戶開局合格證一直就是難題。為破題解困,常州市積極探索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村級服務站,目前已在全市范圍內遴選94家銷售、儲運規模主體作為合格證開具服務點,配置合格證開具一體機,方便中小散戶開具電子化合格證,通過以點帶面的方式擴大合格證開具覆蓋范圍。
在新北區奔牛鎮潤土瓜蔬村級服務站檢測室,檢測員王益香正在檢測農戶送來的草莓。這家服務站的服務對象涵蓋九里村、奔牛村等周邊4個村莊的101家農戶。根據檢測結果,核對完周邊農戶出具的自控自檢合格證和服務站開具的檢測合格證明后,開具“食用農產品合格證”,為安全的瓜果蔬菜貼上二維碼。信息員何祥榮介紹,“二維碼里包含農產品整個生產環節,什么時候澆水、什么時候施肥、什么時候使用農藥,上面都是可以看到的。”
“大數據監管”從“農田”到“餐桌”全程可溯
農產品有了“身份證”,如何保證其權威性和安全性。常州市農業農村局和市場監管局攜手聯動,引導農業生產經營主體進入追溯體系管理,由農業農村部門督促生產主體嚴控生產過程、主動開具合格證,市場監管部門督促市場開辦者主動查驗合格證并強化日常監督檢查。
作為華東地區的“菜籃子”,江蘇凌家塘市場去年7月起試行合格證索取查看制度。對入場商品登記系統實施定制升級,增加電子拍照等功能,記錄入場商品合格證明等相關信息,做到商品數據系統化、證明信息可視化,并與市場監管部門聯網,檢測信息實時上傳,確保經營主體合法化、經營信息電子化,有效保障了農產品質量安全。同時,市場投入74.5萬元,更新檢測設施,配備檢測人員23名。截至目前,對水產品、蔬菜、水果等鮮活農產品開展查驗檢測18.8萬批次, “自2020年7月20日試行合格證索取查看制度以來,共索取合格證16.6萬份,索取率達到88.5%。”江蘇凌家塘市場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朱曉峰說。
據介紹,今年,全省將組織實施“十萬規模主體入網監管行動”,把全省登記在冊并正常運行的農產品生產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和規模種養殖戶全部納入平臺監管。目前,常州共有9673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納入省追溯系統,居全省第一,全市農產品抽檢合格率長期保持在99%以上,連續多年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零發生”。
全鏈長效的質量管理體系,也讓農民得到了切實的好處,閏土瓜蔬合作社的負責人張道衡告訴記者, “安全、綠色的產品在市場上很受歡迎,有了二維碼‘身份證’和長效的質量保證體系,我們的產品投放市場以后,價格都有所提升。前期我們嚴格把控產品質量,后期市場就會給我們一個高效的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