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香六堡茶 走向“智”富路
廣西農墾蒼梧縣六堡茶加工與陳化基地的廠房內,技術人員正在調試設備。黎飄婷/攝
“開茶嘍……”3月22日,2025年蒼梧縣六堡茶文化宣傳周活動正式啟動,在六堡鎮數字哈口茶園,伴隨著一聲清脆悅耳的吆喝聲,茶園內頓時響起熱烈的歡呼聲,隨后游客們就紛紛投入到采摘中來,體驗采茶的樂趣。
蒼梧縣是六堡茶生產的核心區,近年來,該縣依托數字技術,將科技融入茶葉種植、生產等各個環節,為茶葉增產、茶農增收、茶企增效打下堅實基礎。目前,該縣有茶園面積20.5萬畝,可采摘面積10.5萬畝,去年茶產量達1.36萬噸,直接產值21.5億元,綜合產值達100億元。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指出,以科技創新引領先進生產要素集聚,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在數字技術的賦能下,六堡茶產業正走向一個“智”富新時代。
1 數字賦能 茶產業提質增效
3月22日,記者在六堡鎮哈口茶園內看到,茶園中央設有一塊巨大的數字監控屏,上面實時顯示著各個茶區的土壤濕度、溫度、氣象數據和病蟲害預警信息,根據數據,自動化灌溉系統精準啟動。
“以前我們全靠經驗,如今有智慧平臺、蟲情測報站和土壤墑情監測,生產更科學,信心更足。”該茶園負責人簡短的話語,透露出新技術帶來的自信。
同樣,在蒼梧縣沁怡六堡茶業專業合作社的監控大屏上,368個茶園網格數據實時跳動。區塊鏈溯源系統記錄每批原料信息,若某區土壤含水率低于18%,智能灌溉立刻啟動;無人機巡園配合AI模型,提前14天預警病蟲害。“傳統‘看茶做茶’如今有了科技賦能,我們心里更有底。”該合作社負責人譚愛云指著屏幕說。
2018年,譚愛云引入機械化設備。如今,自動化、連續化、清潔化生產線已基本成型,每日可加工鮮葉達7500公斤,僅需5名工人運轉,極大地降低了勞動成本。
譚愛云指著剛出爐的茶葉說,現在每批原料都附帶區塊鏈生成的品質報告,讓老師傅們調整工藝時更放心。這套系統已覆蓋全縣76%的茶園,幫助六堡茶出口檢測通過率從82%提升至98%,2024年歐盟訂單量同比增長210%。
“智能化生產效率比手工高18倍,陳化時間縮短30%,年產量翻了10倍。”在廣西農墾蒼梧縣六堡茶加工與陳化基地的廠房內,全自動化生產線正高速運轉,該公司總經理梁芳韜說:“傳統工藝生產線嚴格遵循‘原產地、原茶種、原傳統工藝’的標準,而現代工藝生產線的產品更受市場歡迎,目前兩條生產線并行運作,既滿足了不同訂單的需求,又大幅提升了整體生產效率。”
數智賦能正推動六堡茶產業提質增效。近年來,該縣大力推動六堡茶生產加工智能化、數字化的建設,建立了茶產業大數據平臺中心及蒼梧茶數APP,爭取上級資金3350萬元,建設1.19萬畝智慧生態數字茶園。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技術已在哈口、鑄垠、山坪、沁怡等100個茶園安裝調試,全面實現茶園管理、加工生產與質量追溯全鏈條數字化升級。
據統計,目前該縣已擁有全自動茶葉加工生產線6條,可年產茶葉3000多噸,實現了茶葉加工清潔化、機械化生產,茶葉質量產量再上新臺階。
2 創新機制 科研傳承緊密結合
周末,蒼梧縣茶產業發展局的會議室里,專家團隊正熱烈討論新工藝的研發。
“我們啟動‘周末人才’計劃,邀請國內知名專家每周到基地講學,針對六堡茶標準體系建設和質量管理提出改進方案。”蒼梧縣茶產業發展局局長梁錦釗說。
創新不僅在設備上,更在人才隊伍的建設上。近年來該縣大力實施“茶鄉英才”工程,成立六堡茶創新創業人才孵化基地,與浙江大學茶學系、六堡茶產業學院等20多個平臺聯手,打造特色鮮明、活躍度高、持續化運營的人才小高地、創新大平臺,促進六堡茶人才鏈與六堡茶產業鏈有機融合。
該縣建立“中國茶葉學會蒼梧六堡茶產業服務站”,培育“六堡1號”“六堡2號”當家良種,依托劉仲華院士指導的廣西科技重大專項“六堡茶八新雙增關鍵技術研究與產業化示范”項目實施,投入4000萬元從六大板塊19個課題開展技術攻關,推動茶產業全面提升。
同時,該縣重視勞模和工匠創新工作室的發展。祝雪蘭和石濡菲等六堡茶技藝傳承人經常指導新學員操作傳統制茶設備。
“我走過幾十年茶路,今天看到年輕人用科技改造傳統,心里很是欣慰。”祝雪蘭說,“工匠精神,不能丟。只要我們不斷創新,老工藝也能出新花樣。”
目前,該縣有六堡茶技藝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人、自治區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9人、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41人、縣級代表性非遺傳承人201人。
科研與傳承的緊密結合,還體現在標準體系的建立上。目前,該縣已發布1項六堡茶國家標準、1項研制中的國家實物標準樣,以及21項廣西地方標準、53項團體標準和一批企業標準。這些標準覆蓋了茶樹育苗、栽培管理、采摘、加工、包裝、貯運等各個環節,確保每一步都嚴格按照統一規范執行。
3 融合發展 茶文化走進各領域
在數字化和人才驅動為六堡茶產業注入新活力的同時,該縣通過延伸產業鏈打造全域產業鏈融合發展園區。
黑石山茶文旅綜合體項目便是其中的亮點。3月22日,記者走進黑石山茶文旅綜合體,映入眼簾的是整齊劃一的全程機械化生產車間和現代化茶文化博物館。車間外,設置專門的游客參觀通道,讓人可以近距離觀看六堡茶的生產流程。游客不時發出驚嘆:“真沒想到,原來制茶也能這么高科技!”
蒼梧縣還頻繁舉辦各類茶事活動。近年來,該縣成功舉辦2023年北京推介會、秋季開茶儀式及多場國內外博覽會,六堡茶區域公用品牌與企業產品品牌雙雙擴張。據統計,SC認證茶企已達51家,多個企業榮獲有機產品和香港優質正印認證。
“通過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我們不僅將茶葉品質提升到一個新層次,更讓茶文化走進了旅游、休閑、健康等各個領域。茶旅融合已成為六堡茶產業的一大新動能。”蒼梧縣黑石六堡茶源博園負責人姚舜說。
此外,該縣借助“村黨組織+企業+農戶”模式,推動土地流轉、產銷對接與收益分紅,全縣茶企、合作社已覆蓋約6.5萬村民,帶動茶農年均增收達3000元。
“我們希望,每一位茶農都能分享到科技進步帶來的紅利。”該縣農業機械化服務中心主任陳柳生說。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