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創新引領 改革為要 縣域發展“煥新顏”
暮春時節,陽光照耀在三秦大地廣袤的土地上,處處散發著春天的生機與活力。3月31日至4月1日,2025“同根祭初祖 同心筑夢圓”境外媒體集中采訪活動走進渭南市大荔縣,見證大荔縣域發展的蝶變。
創新引領 高質量項目為發展賦能
在陜西惠延機械有限公司的車間內,采訪團在一臺“隧道襯砌圓盤式自動布料機”前駐留。以往在基建領域,混凝土澆筑作業通常需要數名工人通力協作才可完成作業,且對工人的技術要求較高。該公司創新研發的隧道襯砌圓盤式自動布料機,實現了“一人輕松操作”,還能在進料的同時進行“自動清洗”,大大提升了澆筑作業效率。
而這只是該公司創新的“冰山一角”。數字化的管理系統,讓該公司實現了施工監管過程的“可視化”,大大提升了施工效率和安全性。“校企合作”讓更多的人才帶動公司發展“再升級”……
近年來,大荔以經濟技術開發區為主陣地,規劃布局現代化工業園區和涉農加工產業園、新材料及智能制造產業園、精細化工產業園、綜合服務園“一區四園”,全力打造3個百億級產業集群。惠延機械,即是新材料及智能制造產業園的代表性項目。
優越的區位交通,完善的基礎配套,優良的營商環境,讓園區吸引了眾多企業的入駐。據統計,園區現有入園企業142戶,建成投產114戶,其中規上工業企業41戶,規上工業總產值達到60億元,同比增長15%,綜合稅收突破1億元。
去年以來,大荔縣成功建立江蘇沭陽招商根據地,并積極籌建廣東深圳、浙江杭州招商根據地,簽約洛鑫環保新材料、勝達高中項目,概算總投資14.5億元。年產16萬噸的坤尚源橡膠制品再生綜合利用項目建成投產,格麗達、同州蔚隆、益維聚泰、妙龍居、瑞聯等5個重點項目開工建設,預計總投資達37.3億元。
以項目為引領,提升人才效能、發展效能和基礎設施水平,全力“引”、全速“建”、全面“爭”,不斷聚集優勢企業,大荔正在全力打造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守住“根脈” 開啟團結奮進新篇章
手捧仙桃的靈猴,妙趣橫生的福牛,剪紙藝術家用“粗糙而細膩”的手,剪出一個個形象逼真、活靈活現的朝邑剪紙藝術品;同朝皮影戲班前,民間藝術家用細膩幽雅、婉轉纏綿的唱腔,訴說著千百年來關中平原的故事……在大荔縣展覽館內,采訪團享受了一場三秦大地“歷史”與“文化”的盛宴。
作為中華文明重要的發祥地,大荔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遠在距今二十萬年左右,先民已經在這里勞動、生息、繁衍。2022年建成投用的大荔縣展覽館,猶如一部濃縮了當地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的好劇,讓人沉浸其中,在歷史與文化中體悟生命的厚重。
而大荔縣展覽館的功能并不止于對人文歷史的展示。作為綜合性展覽館,它涵蓋博物館、檔案館、城市規劃館等多種功能,充分運用3D情景、文物仿制、人物雕塑、沙盤模型、虛擬場景還原、圖片展示、聲光電等多種現代展示方式,在人文歷史之外,也對大荔的發展建設和未來規劃進行了全方位的展示。
秀美的大荔風情,在多種現代展示的“復盤”中顯現在人們眼前。大荔冬棗、沙底辣椒等“地標產品”的展示,讓人們對大荔的認識更加全面。
守住歷史“根脈”,在新征程上創造新輝煌……75萬大荔人正在共同譜寫“大美大荔、共同富裕”的壯美畫卷,為渭南全面建成黃河中游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核心示范區貢獻大荔智慧和擔當。
錨定改革 全力打造現代化大農業
整齊劃一的西瓜苗一株挨著一株,訴說著春天的綠意和希望;苗木工人戴著手套,精心地呵護著這些“金苗苗”……在大荔縣新穎現代農業園區育苗大棚里,一派有序的農業生產景象,讓大家對現代農業有了新的認識。
“一個像這樣100米長的大棚年產值在14萬元左右,每年能種兩茬,一茬種吊蘭西瓜,一茬種水果西紅柿。”在另一個果蔬種植大棚內,新穎農業負責人介紹說。像這樣的日光溫室大棚在新穎農業有200余座,主要種植冬棗、吊籃西瓜等反季節瓜果蔬菜。
近年來,新穎農業陸續建成工廠化育苗中心、科技創新館、現代化萬噸冷庫、倉儲物流中心,打造集生產、示范、育苗、培訓、銷售、觀光為一體的新型現代農業園區。園區現有員工20人,年度用工15000余人次,產生經濟效益5000多萬元,先后獲得“渭南市重點龍頭企業”“陜西省蔬菜轉型升級示范點”等三十多項榮譽。
新穎農業的成功,離不開“改革”這個法寶。新穎農業的前身是大荔縣羌白遠信果業專業合作社,為了實現更長遠的發展目標,2016年,合作社與陜西省水務集團進行合作,成立了新穎現代農業股份有限公司。按照“支部+企業+基地+農戶+農超”的“5+”經營模式發展,新穎農業帶動和輻射周邊群眾不斷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幫助農戶增收致富。同時,整合各類社會資源,打造“新穎4.0一站式農產品供應鏈服務平臺”,帶動上下游供應商轉型升級。通過助農、扶農,健康億萬餐桌,探索實現集農產品產、供、銷于一體的全產業鏈發展路徑。
與科技部門合作,建立陜西省生物農業研發基地;站在新零售行業視角,整合上游產銷鏈,打通優質農副產品從田間到餐桌“最后一公里”,在西安、渭南等開設30余家“新穎領鮮”直營店……
新穎農業的改革與發展,正是大荔現代化大農業發展的一個縮影。以“智慧農業”為目標,創新經營發展模式,注重科技研發,持續探索新業態……集產、學、研、供、銷為一體的現代化大農業,正在成為大荔高質量發展的“中堅”力量。
激活“舊遺址” 讓文旅產業“活起來”
清朝大學士閻敬銘倡議修建;58孔窯倉,總倉容5220噸;兼具防御和儲糧功能;全國唯一保存完好且仍在儲糧的清代糧倉……這是關于豐圖義倉的“關鍵詞”。
走近豐圖義倉,城門樓莊嚴肅穆。進入內城,倉廒整齊排列,古色古香,散發著獨特的韻味。豐圖義倉建筑設計精妙,承載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歷史的厚重。2006年,豐圖義倉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5年,被確定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而豐圖義倉,正是大荔縣重要的旅游景點之一。
在豐圖義倉,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同州梆子扮裝展演吸引了大家的目光。這種故事性和代入感強、擁有強烈的歷史體驗感的非遺表演讓人們耳目一新,也讓大家對大荔文旅產業的發展懷有更大的期待。大荔縣劇團團長何滿堂帶領著劇團成員為大家帶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沉浸式非遺表演。這對他們來說,也是一次全新的嘗試。
“大荔是農業大縣,如何把農業和文化、旅游結合起來,讓文化旅游業更有活力,是一個關鍵的點。”何滿堂對大荔的文旅產業發展滿懷期待。把非遺演藝和豐圖義倉場景結合起來,展示過去勞動的場景和細節,在周末和節假日進行定期表演;運用更多的現代化技術,吸引更多年輕人參與和融入到這種古老的藝術表演形式之中……這是何滿堂的美好愿望,也是大荔文旅產業破局的關鍵所在。
近年來,大荔縣圍繞“旅游+”發展理念,以旅游業為主導,把區域資源有機整合、產業深度融合,突出大荔特色、大荔優勢和大荔元素,延伸旅游產業鏈,形成具有獨特特色的旅游產業集群。
目前,大荔縣正著力打造“大地歡歌 美荔同行”文化品牌,進一步提升大荔人文環境、旅游配套和服務品質,不斷開拓旅游市場、優化精品線路、制定優惠政策、全方位宣傳推介,讓大荔成為游客向往的旅游目的地。
做強“首位產業” 譜寫區域發展新圖景
在安仁鎮小坡村的萬畝有機冬棗示范園,大荔縣紅棗產業發展中心副主任、正高級工程師周愛英為大家講述了她和冬棗產業發展的故事。
2012年,周愛英在調查時發現了一株冬棗變異,后歷經10余年進行觀察選育,培育出鮮食棗品種“冬棗820”。針對冬棗銷售空白期問題,她積極開展鮮食棗延遲栽培試驗,建立了試驗棚,試驗棚冬棗較常規棚提早兩個月上市;面對冬棗管理中用工難問題,她集成設施冬棗簡約化栽培技術,大大節約了人工成本。
集成紅棗主要病蟲害綠色防控關鍵技術;聯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開發大荔冬棗精準施肥APP;圍繞環剝問題研發單口環剝剪、掏口剪等產品,全縣應用率達到90%以上;帶領團隊定期進行土壤檢測;對棗農開展電話答疑、田間指導,對示范園開展全周期、全方位的冬棗技術指導……在冬棗產業的整個生產環節,哪里有需要,周愛英就專注哪里,為產業升級與發展貢獻著力量。棗農們眼中的“冬棗媽媽”,用數十年一日的專注和奉獻,以技術創新見證著大荔冬棗產業的發展壯大。
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升級,曾經的貧困村小坡村一躍成為全國冬棗第一村,產值超億元,成為十里八鄉的“標桿”。經過多年的發展,像這樣的“億元村”,大荔縣還有10余個。
大荔縣以科技創新支持“首位產業”快速發展的同時,也注重以品牌打造推動首位產業“走出去”。近年來,大荔縣每年在杭州、廣州等地組織召開推介會,大荔冬棗市場影響力不斷提升,暢銷全國各地,并出口加拿大、美國、俄羅斯、迪拜等多個國家。作為全國設施冬棗第一縣,大荔冬棗的生產標準被確定為國家標準,并躋身“中國果品區域公用品牌10強”。
截至目前,大荔縣冬棗種植面積達42萬畝,總產量超70萬噸,年產值突破90億元,全產業鏈產值突破百億元大關,規模居全國第一,占全國市場份額三分之一以上。冬棗產業成為大荔縣富民強縣的支柱產業,首位產業對區域發展的帶動作用也日益彰顯。
以項目為引領,打造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守住文化“根脈”,開啟團結奮進新篇章;錨定改革創新,塑造現代化大農業新優勢;激活“舊遺址”,延伸旅游產業鏈,讓文旅產業“活起來”,做強“首位產業”,帶動區域全產業鏈,譜寫發展新圖景……在關中平原東部,大荔以穩健的步伐、奮進的姿態,書寫著縣域發展的新蝶變。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