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黃山 看傳統茶產業如何“老樹”發“新芽”?
春日的黃山市黃山區,被濃濃綠意與氤氳茶香籠罩。
作為中國名茶之鄉,這里是太平猴魁唯一產地和黃山毛峰重要產地,擁有可采摘茶園7.5萬畝。茶產業也是黃山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柱,2024年茶葉綜合產值達32.5億元。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浪潮下,傳統茶產業轉型升級成為必然。面對時代賦予的挑戰和機遇,黃山區如何向“新”求“質”,讓傳統茶產業這棵“老樹”萌發“新芽”?
品一杯“非遺茶”
百年歷史太平猴魁傳承“茶文化”
“這些可都是我們村的‘金葉子’!我們計劃在4月15日左右舉辦開園節,宣示今年太平猴魁開采了。”3月底,太平猴魁手工制作技藝區級代表性傳承人方麗彥滿懷期待地穿梭在猴坑村茶園,仔細查看茶葉的長勢。
放眼望去,一壟壟青翠的茶園,郁郁蔥蔥鋪展向天邊。空氣中彌漫的清新茶香,既是春天的氣息,也是村民致富的希望。
太平猴魁作為中國傳統名優茶,外形扁平挺直、魁偉壯實,色澤蒼綠勻潤,白毫隱而不露。沖泡后蘭香高爽、滋味甘醇,獨特的“猴韻”回味悠長。然而,想要品嘗這樣一杯太平猴魁,并不容易。
黃山區獨特的自然環境,為太平猴魁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茶樹對生長環境極為“挑剔”,猴坑村是太平猴魁核心產區,位于太平湖上游,海拔在300米~1000米之間,森林覆蓋率超90%,土壤由巖石風化而成的烏砂土構成。這里山嶺縱橫、坑峪幽深,常年“晴時早晚遍地霧,陰雨成天滿山云”,為茶樹生長營造了絕佳的微域氣候。
太平猴魁獨特的風味,同樣離不開一代代傳承人的堅守。在快速變化的時代,傳承老味道需要定力與信念。“太平猴魁是全國為數不多仍保留純手工工藝的茶葉,一名工人一天僅能生產1—2斤干茶。”方麗彥介紹,“比如‘捏尖’就是太平猴魁特有的工藝,需將一芽兩葉用手捏成條索狀,力度既要避免破壞茶汁,又要確保條索緊鎖、形態完整。”
當地政府的支持,也為太平猴魁產業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政府在資金扶持、市場銷售等方面給了我們很多幫助,不僅搭建平臺讓我們‘走出去’,還積極幫我們拓寬銷售渠道。”方麗彥表示,如今品一杯太平猴魁,不僅是享受茶香,更是感受各方對非遺的守護與傳承。
據黃山區茶產業促進中心黨組成員蘇貴余介紹,近年來,黃山區持續加大茶產業扶持力度,通過整合項目資金、引進科技人才等舉措,推動茶產業高質量發展。在政策支持方面,區里將申請到的鄉村振興專項資金重點向茶產業傾斜。同時,黃山區積極深化產學研合作,與安徽農業大學共建“新農村發展研究院皖南綜合試驗站”,依托高校科研優勢,開展茶樹品種改良、生態種植技術等研究,為茶產業轉型升級提供科技支撐。
品一杯“富民茶”
茶文旅融合成對外交流“金名片”
前不久,一群來自阿根廷等國家的茶客們被一縷茶香吸引,跨越山海來到了猴坑茶業。
“以前只知道太平猴魁價格高,現在了解到它的歷史和傳承至今的技藝后,終于知道它為什么貴了!”一名外國游客激動地說。
黃山區的茶文化歷史悠久,茶葉種植和制作傳統可追溯至千年以前,太平猴魁綠茶制作技藝底蘊深厚,是中國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008年,綠茶制作技藝(太平猴魁)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經常有世界各地的茶客到我們這里進行交流參觀,了解太平猴魁的歷史淵源、制作工藝及茶文化的發展演變。”方麗彥說,作為省級茶文化研學線路重要點位,在茶葉生產淡季,猴坑茶業會接待各地的研學團隊,向他們講述中國“茶故事”。
如今的猴坑村,不僅是茶園,也是景區。“之前在外打工一個月只能掙六七千元,現在回到村里從事茶葉生產,一年能掙三四十萬元,茶樹成了我們的‘搖錢樹’。”村民方健輝感慨道,現在村里不光“賣茶葉”,還“賣風景”。“猴坑村依山傍水,環境優美,但以前沒有公路,進出特別困難。隨著茶產業發展,基礎設施越來越完善,現在越來越多的游客到村里觀光打卡了!”
茶產業的轉型不是否定傳統,而是通過科技賦能、文化深挖、產業鏈升級等方式,讓“老樹”長出“新芽”。猴坑茶業積極探索茶文旅融合發展,便是生動的例證。
近年來,黃山區充分發揮獨特的生態資源優勢,將茶產業發展作為富民產業和鄉村振興的重要突破口,推動茶文旅融合發展,逐漸走上“以文促旅、以旅興文”的發展道路。目前,全區共有3條面向全國推廣的茶文化旅游線路,4個茶業博物館,“茶文化+旅游”正成為黃山區的全新打開方式。
品一杯“創新茶”
科技賦能瓶蓋茶開啟“新玩法”
當黃山區的茶邂逅阿爾山的水,會碰撞出怎樣的創新火花?
看上去是一瓶普通的礦泉水,其實暗藏玄機——輕輕一擰,藏在瓶蓋里的茶粉落入瓶中,再一搖,一瓶現泡綠茶就可以直接飲用了。
這款“賣爆了”的瓶蓋茶是黃山華綠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伊利集團共同研發而成,2023年7月量產投放市場后持續熱銷。其創新之處在于將原葉茶粉密封于瓶蓋內,是一款“零添加、零糖分、零卡路里”的健康茶飲。“一開始以為是普通茶飲料,沒想到是純正的茶,既好玩又好喝!”不少網友在社交媒體上的分享,讓這款茶飲迅速走紅。
如何用科技賦能,讓茶文化“出圈”,在競爭激烈的茶飲市場實現“彎道超車”,一直是華綠園公司總經理章志強思考的問題。近年來,在黃山區委、區政府的政策扶持下,華綠園公司把一批曾經在國際公司從事茶與草本植物精深加工研發的高端人才凝聚在一起,率先成立了安徽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成功入圍首批工業新茶飲綠色制造安徽省聯合共建學科重點實驗室,讓高校科研人才從實驗室走進生產線。
早在2014年,華綠園科研團隊歷時5年,成功研發出能在冷水中3秒迅速溶解的速溶茶產品。在此基礎上,華綠園公司聯合伊利集團又經過1年多時間研發,攻克了瓶蓋鎖鮮技術,這瓶茶飲才得以真正上市。
“這款瓶蓋茶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愛,尤其是年輕人。最高峰時,我們每天要生產100萬個含茶粉的瓶蓋。”章志強說,目前企業正在擴大產能,二期新增生產線已陸續投產,三期正在規劃建設中。
據了解,黃山區深入實施茶葉全產業鏈建設,聚焦“新中式茶品之都”目標,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斷壯大新中式茶品產業集群,支持華綠園、毛峰茶業集團、水工茶業等園區茶業加工規上企業開展茶業精深加工工藝研發、茶飲料研發、茶飲品牌打造等。預計2025年,全區茶葉產量將達到1700噸,茶葉一產產值達7.5億元,綜合產值達到35億元。
茶,起源于中國,盛行于世界。安徽,憑借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與深厚的歷史底蘊,長期占據我國茶產業版圖的重要地位,是產茶大省,也是茶文化重要發源地之一。
放眼全國,圍繞茶產業形態的探索從未停止,各地立足自身特色,在種植、加工、品牌、流通等環節持續創新——
在浙江的茶園里,外骨骼設備讓茶農輕松攀登陡峭山坡,無人機在山間高速穿梭,AI智能機器人精準采摘鮮嫩茶葉;武夷山憑借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地的獨特優勢,開展茶文化研學活動,讓學子們在山水與茶香中感悟中華文脈;云南使用區塊鏈技術實時追溯茶葉產地、樹齡、倉儲等關鍵信息,解決普洱茶流通中的真偽難題……
黃山區探索茶產業、茶文化、茶科技“三位一體”的現代化發展體系,正是全國茶產業轉型升級的一個縮影。
如何利用資源稟賦種好茶,厚植文化底蘊支撐茶,依靠科技力量發展茶?留給安徽各個茶葉產地有待探索的課題還有很多。
如今,猴坑村那株歷經百年的古茶樹又吐出新綠,嫩芽在春風中舒展,仿佛訴說著傳統茶產業“老樹發新芽”的生動故事,黃山區茶產業新的春天已經到來。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