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景新生
春和景明,“山地公園省”貴州迎來一年中的最美時節。踏春賞花、文化體驗、打卡古村……這個春天,越來越多人走進多彩貴州,尋訪春日美好,見證文旅融合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帶來發展新機遇。
習近平總書記近期在貴州考察時指出:“要深化文旅體融合,豐富旅游業態,打造‘多彩貴州’文旅新品牌。”
這些年,貴州緊緊圍繞“打造世界級旅游目的地”發展目標,積極探索“旅游+”的多業態融合發展形式,不斷整合紅色文化、民族文化等資源,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持續擦亮“多彩貴州”文旅融合新名片。
貴州歷史底蘊深厚,民族文化多姿多彩。千百年來,多民族交流交融,安居于廣袤的貴州大地,共同創造了絢麗多彩的民族文化。
苗族刺繡、布依族蠟染、水族馬尾繡……這些貴州少數民族的“指尖技藝”,逐漸成為帶動民族地區致富振興的“指尖產業”。
“一針一線”既是文化,也是未來。走進黔東南州黎平縣“侗鄉第一寨”——肇興侗寨,吊腳樓里、大榕樹下,隨處可見侗族婦女背著娃,繡著花。那流動于針線之間的特色文化,在積淀和傳承中迸發出新的活力。
在侗鄉特色產業基地,既展示傳統的刺繡、蠟染,也擺放著與陶瓷、竹編等“跨界”融合的時尚非遺產品。
“只有不斷貼近市場需求,將多彩民族文化和傳統非遺技藝轉化為特色文創產品,才能讓特色文化煥發新的活力。”黎平侗品源傳統工藝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陸勇妹說。
從打小跟著老一輩學習,到成長為貴州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40歲的陸勇妹在堅守和傳承侗族非遺技藝中,也帶動不少婦女就業創業。
“去年合作社總收入1000多萬元,同時也帶動了村民就業。”陸勇妹說,經過培訓的繡娘,有的加入合作社就業,有的自主成立非遺工坊或者文創產品制作銷售公司。
近年來,肇興侗寨秉持“以保護促利用,以利用促發展”的理念,將侗年等民族節日、刺繡等非遺技藝打造成特色文旅產品,相繼培育64家傳統手工藝企業,以及430多家酒店、民宿、餐飲店,帶動2000多名村民就業創業,讓大家吃上了“旅游飯”。
“村超”“村BA”……這些年,從扎根貴州民族地區的大眾文體活動衍生而來的“村系列”特色文體旅項目,正成為不斷推動全省鄉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
這段時間,在貴州省榕江縣“村超”足球場上,全縣“村超”40強交叉賽正在火熱進行。每逢周末,以村民為主體的參賽隊在綠茵場上激烈對抗,為全國各地的游客帶來“文體嘉年華”。
榕江縣文旅局副局長蒙宗俊介紹,隨著“村超”持續火熱,全縣不斷將其聚合的流量轉變為促進鄉村振興的“留量”,因地制宜培育多元“超經濟”。
榕江卷粉、牛癟火鍋、特色果蔬……“村超”帶火了一系列榕江土特產,帶動了鄉村旅游消費。“村超”舉辦以來,榕江縣累計接待游客超過1700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約200億元。
在貴州百萬群山之間,“中國天眼”凝望星河。
隨著這一大國重器落成啟用,群山中的平塘縣克度鎮逐漸成為遠近聞名的“天文小鎮”。天文體驗館、時光塔、天幕街……小鎮處處充滿科技感。
“中國天眼”景區項目融資部負責人韋發威介紹,這些年,世界各地的天文愛好者紛至沓來,景區不斷推進“天文+旅游”融合發展,為人們提供更多元的旅游服務,帶動更多村民“家門口”就業。
放眼黔山秀水,文旅融合不斷賦能貴州經濟社會發展。2024年,貴州省接待游客人次、接待入境過夜游客人次同比分別增長10.4%、81.8%。
在推進文旅融合發展過程中,貴州還不斷完善鄉村旅游基礎設施。貴州省文化和旅游廳相關人員介紹,全省一方面積極改造提升鄉村步道、景區索道、停車場等公共基礎設施,讓游客出行游覽更便利;另一方面,全省支持重點景區大力發展智慧旅游,讓數據“多跑路”,游客“少跑腿”。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