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土特產文章 加速恩施硒品出圈
鶴峰縣走馬鎮木耳山,茶山翠綠,云霧繚繞,如夢如幻,美不勝收。
恩施大峽谷稻田如金毯。
坐標:武陵山腹地,恩施州。
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長江入鄂第一站、清江發源地,生態保護紅線面積9870.84平方公里,居全省首位。
“世界硒都”“鄂西林海”“華中藥庫”,農產品綠色、有機、富硒,茶葉、煙葉、高山蔬菜、中藥材、馬鈴薯種植規模,均居全省第一。
得山川之利,享物華天寶。近年來,恩施州充分發揮先天優勢,在綠水青山中蹚出金山銀山的路徑——聚焦特色、品質、品牌,做好土特產文章,打造恩施系品牌矩陣,加快推進農業強州建設。眼下,“茶煙菜藥果畜糧蜂”等主導產業形成全產業鏈條,“恩施玉露”“利川紅”等產品暢銷全國,特色農業基地規模達到700萬畝,產值突破950億元,對農民收入貢獻率達到70%以上。
不負春光好,奮進正當時。站在新的征程,恩施州以支點建設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打造“一區一地一樣板”(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全國富硒產業高地、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山區樣板),積極推動“兩山”實踐創新示范區建設成勢見效,不斷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筑牢堅實根基。
品質優先 “只此青綠”有硒物
三月的春風拂過茶園,一芽一葉皆是春的味道。嫩芽初綻,茶香滿山,恩施硒茶迎來采摘期。
南方有嘉木,施州出好茶。地處北緯30度“黃金產茶帶”,茶產業是恩施州第一大特色產業、富民產業,恩施州也是全國最大的富硒茶基地。全州茶園面積182萬畝,占全省的三分之一,茶業產值270億元,占恩施GDP的15%以上,83萬茶農占常住人口的近四分之一,所轄8縣市中有7縣市躋身全國茶業重點縣域,茶葉基地規模全省第一、全國前列。
一片小小的茶葉,因綠而興,逐綠而行。
種植標準化——狠抓茶園精細化管理、低產老茶園改造和產品質量管控,大力推廣良種良法和綠色防控技術。制訂恩施玉露、利川紅、來鳳藤茶生產標準38項,制作發布“楚天好茶”恩施玉露、利川紅感官實物標準樣,被中國茶葉博物館收藏。
加工清潔化——規上茶企全部完成電氣化改造,全電氣化制茶企業168家,清潔化生產線548條,連續化、自動化生產線309條,茶葉生產全程不落地。
服務專業化——培育茶產業社會化服務組織194家,采取基地全程托管、訂單生產等方式,開展集中封園、茶園修剪、深耕施肥、鮮葉采摘等茶園機械化“耕防剪采”社會化服務,從種植源頭保障茶葉品質。
目前,全州建成茶葉綠色、有機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80.7萬畝,占茶園總面積的45%;宣恩縣、咸豐縣成功創建國家級出口茶葉質量安全示范區,鶴峰縣捧回“全國茶葉全域有機示范縣”金字招牌,恩施州摘獲“2024年度茶業高質量發展縣域”稱號,利川市“生耕甘露”茶園成為全國首家獲得國際有機農業最高標準體系德米特認證的有機茶園。
一方水土一方味。恩施森林覆蓋率達68.75%,含硒土壤占比達96.41%,是綠色有機富硒農產品的“天然工廠”。恩施硒茶、恩施土豆、恩施蔬菜、恩施中藥材……一件件“硒”有好物,串聯起鄉村全面振興扎實推進的新圖景。
小土豆,名氣大。“恩施土豆”先后入選全國綠色農業最具影響力地標品牌、國家農業品牌精品培育計劃、中國馬鈴薯地理標志、中國農業品牌目錄,種植規模169萬畝、產量159萬噸,產業綜合效益突破95億元,“薯玉豆”模式入選全省九大綠色“噸糧”模式,高山脫毒種薯基地規模達10萬畝以上。
一筐菜連著兩地心。作為全省最大的高山蔬菜生產基地,恩施州深入實施食用農產品“治違禁、控藥殘、促提升”三年整治行動和豇豆農殘突出問題攻堅治理,健全“從田間到舌尖”的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成蔬菜綠色食品原料基地45萬畝、蔬菜全域綠色化示范村23個,全州蔬菜樣品檢測合格率99.85%。1.8萬畝供漢蔬菜保供基地、3800多畝供港澳備案蔬菜基地為江城人民和港澳同胞提供富硒、綠色的優質農產品。
恩施州堅持把農產品質量安全放在首位,加快建設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成功創建湖北省首個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州。全州綠色、有機、地理標志等優質農產品770個、面積413萬畝,均居全省第一。
提能升級 產業鏈延長鍛粗
產業鏈的長度關系增值收益增長的幅度。恩施堅持以工業化理念推進農業產業化,大力實施全產業鏈建設,不斷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
這是一片充滿“硒引力”的沃土。裝載著“硒滋圓2號”富硒油菜薹的貨車從建始縣出發,駛向東北;利川市硒茶園生態茶業有限公司制茶車間,“利川紅”工匠制茶師精心炒制春茶,留住春天的味道;恩施硒姑娘實業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富硒酒香氣彌漫,令人沉醉。
恩施州是全國硒資源主要富集地,擁有世界唯一探明的獨立硒礦床、全球最大的天然富硒生物圈和超聚硒植物堇葉碎米薺,被譽為“世界硒都”。
近年來,恩施州發展硒產業、開發硒產品、建立硒標準、做好硒科研,全力構筑全國硒產業高地。全州涉硒加工企業達到762家,富硒茶葉、富硒綠色食品入選湖北省重點成長型產業集群。建成國家級硒科技創新平臺5家、省級硒科技創新平臺8家,47項硒科技成果成功應用于富硒茶、富硒礦泉水、硒蛋白功能食品等領域。恩施德源硒材料工程科技有限公司培育的超聚硒專利菌株完成全省首個太空涉硒育種試驗,顯著提升堇葉碎米薺的聚硒效率,助力硒產業跑出新賽道。
2024年,恩施州硒產業綜合產值突破1000億元,成為該州首個千億級產業集群。
這是恩施州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該州立足山區氣候特色,優化產業布局,打造“茶煙菜藥果畜糧蜂”八大農業主導產業,不斷延長鍛粗產業鏈。
聚力招大引強——成立招商戰隊,全年開展外出招商170余次。海南生態軟件園落戶恩施,圍繞以來鳳藤茶為牽引的農特產品地理品牌打造、公共數據要素化、數字健康等方面開展合作,助力恩施州實現數字化轉型和產業能級躍升。同時,投資10.2億元的恩施州硒健康產品產業鏈建設項目順利開工,12個億元以上涉農項目簽約備案。
聚力精深加工——聚焦產供銷一體化發展,抓實“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突出精深加工,促進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三鏈同構”。引導特色農產品加工業向園區集中,打造產業集群,建成2家省級農產品加工園、11家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17家省級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搭建茶產業供應鏈平臺,茶企入駐率接近70%,一片葉子衍生為茶粉、新茶飲、口紅、牙膏等多款茶葉潮品。
聚力科技賦能——發揮在恩高校、州農科院、省農科院中藥材研究所等平臺作用,培育農業領域高新技術企業40家以上,加快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成功選育“玉露一號”“利川紅1號”,3個馬鈴薯品種入列國家主導品種,“硒都黑豬”成為湖北近30年來首個自主選育國審生豬新品種。
2024年,恩施州實現規上農產品加工業產值120億元,同比增長8.6%,增幅位居湖北省第一方陣。
品牌強農 硒品走上“世界貨架”
一眾山貨,笑傲海外市場。
從深山里的“土疙瘩”,到富硒土豆脆片、馬鈴薯蛋白粉等深加工產品,恩施小土豆火爆全網,被外交部推介,遠銷日本、新加坡、韓國等國家。
搶抓共建“一帶一路”發展機遇,搭乘“名優茶出省、大宗茶出海”快車,恩施硒茶遠銷歐洲、中亞、北非的20多個國家,出口量和出口額均占全省茶葉的半壁江山。
品牌是土特產走向市場的通行證。為了讓“恩施硒品”充盈“中國倉儲”、擺上“世界貨架”,恩施州堅持把品牌建設作為關鍵抓手,大力實施農業品牌精品培育計劃,提升產品競爭力和市場影響力。
構建多元矩陣,打造品牌合力——
恩施州制定《恩施州特色農產品品牌培育三年行動方案》,堅持“唱響一批、推廣一批、謀劃一批”的梯次培育思路,構建以“恩施硒物”為引領、“茶煙菜藥果畜糧蜂”八大主導產業鏈區域公用品牌為細分、“N”個企業知名品牌為主體的“1+8+N”特色農產品品牌矩陣。
目前,全州成功創建州級區域公用品牌7個、農產品地理標志14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24件。來鳳縣被授予“中國藤茶之鄉”,鶴峰縣被授予“中國葛仙米之鄉”。利川莼菜、貢水白柚、巴東椪柑、宣恩火腿等特色農產品“出山”“出圈”。
豐富文化內涵,提升品牌價值——
中醫藥是中華文明的瑰寶。利川是“黃連之鄉”,自唐代開始就是以道地黃連等為主的中藥材產區,現種植黃連、大黃、黃精、當歸、黨參等30多個品種,25萬畝中藥材點綴在青山綠水間,煥發“藥材變藥財”的生機。今年,利川市推出首條藥旅融合觀光體驗線路,打造極境本草利川中醫藥文化街,拓展中醫藥應用場景。
恩施州是茶樹原產地和萬里茶道源頭之一,種茶制茶歷史悠久。恩施深挖茶文化,講好茶故事,“恩施玉露”“利川紅”演繹東湖茶敘佳話,全州茶葉品牌評估總價值達到102.8億元。
拓寬市場渠道,放大品牌效應——
組建恩施硒茶集團、利川紅集團,推動資源共享、渠道共用、品牌共建。拓展國內外市場,恩施農產品出口到53個國家和地區,在全國大中城市開設“土特產”形象店上千家,將恩施“土味”“臘味”“硒味”送到市民餐桌。強化品牌推介,連續舉辦9屆世界硒都(恩施)硒產品博覽交易會,組團“恩施系”農產品走出去。
一聲汽笛長鳴,一列“硒物出山”。2024年,恩施至寧波舟山港鐵海聯運通道成功開通,恩施硒物實現“一箱到底、原箱出口”。
宜居善治 奏響和美鄉村共富曲
“人言此是桃源地,不信桃源如許奇。”這里是清代戲曲作家顧彩筆下的恩施。春天里,走進恩施州村村落落,但見茶山初醒、碧水律動、田園秀美、吊腳樓群,無不蘊藏著和美鄉村的生機與活力。
近年來,恩施州深入學習“千萬工程”經驗,以強縣工程為抓手,扎實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涌現了各具特色的亮點村。
一批美麗鄉村示范村,刷新鄉村顏值。深入實施以人居環境改造為核心的鄉村建設行動,常態化開展村莊清潔行動,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5%以上。全力推動路、水、電、網、寄遞物流等基礎設施往農村延伸,推動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建成湖北省美麗鄉村典型示范村86個。
一批鄉風文明引領村,筑牢振興之魂。推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完善村規民約,倡導良好家風。鶴峰李橋村發動村民組建柳子戲、圍鼓、花鼓燈等表演隊伍,將“非遺大餐”送到農家院壩、田間地頭。巴東土店子村大力推動殯葬改革,短短兩個月內,將旅游核心區的84座散墳全部遷入村級公墓。全州共創建18個國家級文明村、71個省級文明村。
一批鄉村治理樣板村,激活鄉村動能。大力推行鄉村網格化管理、數字化賦能、精細化服務,成立5174個群眾自治組織,開展106個村級積分制管理試點,全州“一村一警(輔警)”“一村一法律顧問”和鄉村公共法律服務平臺實現全覆蓋。駐村“尖刀班”全面參與村級事務,利川齊躍橋村以法治建設引領鄉村治理,建始大樹埡村組建“評理說事”團隊就地化解矛盾糾紛,來鳳老寨村創新“一統兩聯三治”鄉村治理模式,宣恩縣黃坪村積極開展數字鄉村試點,一個個鄉村善治案例被全省、全國推廣。
一批富足富裕幸福村,繪就共富圖景。“請老鄉,回故鄉,建家鄉”,深入推進畢業生到鄉、能人回鄉、農民工返鄉、企業家入鄉,選好配強村支書。深入實施“一村一品+”行動,9個村入選全省首批“一村一品”示范村。盤活農業生產要素,培育壯大村集體經濟,年集體經營性收入“10萬元村”占比超過65%。2024年,恩施州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6571元,增長6.4%,增幅位居全省第三。
鄉村振興為農民而興,鄉村建設為農民而建。恩施州大地,一座座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如同鑲嵌在綠水青山的寶石,不斷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獲得感,奏響鄉村振興的共富曲。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