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突破發展桎梏 書寫豐收畫卷
春到黔山,萬物競發。在巍峨連綿的烏蒙山間,層層疊疊的梯田泛出翡翠般的新綠;在云霧繚繞的黔東南茶山,一簇簇嫩芽探出了毛茸茸的腦袋;在蜂蝶共舞的黔南龍里山谷,漫山的刺梨花星星點點——這片被春風拂過的土地,處處都涌動著盎然生機。
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考察時指出,要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在產業發展中促進群眾增收致富。
牢記殷殷囑托,將感恩之心轉化為奮斗之志。貴州用科技賦能傳統耕作,以特色產業激活振興動能,因地制宜發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著力突破“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桎梏,書寫四季皆豐的豐收畫卷。
2024年,貴州農業產業發展交出亮眼答卷,茶葉、辣椒、中藥材等特色優勢產業蓬勃發展,產值增長4.2%,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66%。更令人欣喜的是,隨著聯農帶農機制的不斷完善,農民的錢袋子越來越鼓,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7.0%。
一幅產業振興的多彩版圖正在這片充滿生命力的土地上徐徐展開,這不僅是一場農業產業的轉型升級,更是一曲鄉村振興的時代壯歌,見證著貴州農業從傳統走向現代化華麗蛻變……
政策支持、“特色發力”,持續帶動農戶增收
春季,在黔東南州麻江縣的藍莓園內,晨露未晞時,整片園子浮動著清冽的果香,混著泥土和草木的潮氣,引得鳥雀在籬笆上蹦跳張望。枝頭的果實褪去青澀,披上了霧紫色的外衣,一些成熟較早的果子將深紫近黑的表皮繃得發亮,輕輕一碰便會在指尖留下蜜糖般的痕跡。
農人們穿梭在藍莓叢間,嫻熟地撥開葉片,查驗果實的成色,又迎來了新一年的豐收季。在黔南州惠水縣宣威鎮平定村,種植大戶張茂林的大棚藍莓搶先一步登陸市場,他介紹:“3月成熟以來訂單就排到了4月份。”
作為麻江“一縣一業”的主導產業,藍莓在這里蓬勃發展,2024年麻江藍莓種植面積達8.76萬畝,產量3.99萬噸,產值8.05億元,培育加工企業8家,帶動3.6萬群眾人均增收1.2萬元。藍莓如同一顆“藍寶石”為當地帶來了喜人的財富。
在貴州大地上,無數的產業“寶石”正在群山之間閃耀,織金南瓜、鎮寧蜂糖李、修文獼猴桃、威寧蘋果、湄潭茶葉等特色產業多點開花。頂層設計推動產業發展,全省堅持“抓兩頭、帶中間”,大力發展農業特色優勢產業,強化農民主體地位,積極構建關系穩定、聯結緊密、權責一致、利益共享、風險可控的聯農帶農機制,讓農民與現代農業緊密結合,共享發展成果。
2024年全省安排銜接資金37.9億元實施產業獎補到戶,帶動413萬人增收。在麻江縣農業農村局局長金德標看來,產業發展的目的是促進農民增收,他說:“要探索農民增收聯農帶農經營主體獎補辦法,優化資金投入方式,明確聯農帶農責任,全覆蓋建立聯農帶農利益聯結機制,持續帶動農戶增收,把千家萬戶的‘小農戶’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對接好,為農業增效賦能、為農民增收加力。”
龍頭帶動、品牌引領,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
4月,走進安順市西秀區南山婆食品產業園,各條全自動生產線正高速運轉,酸湯鍋底、酸湯粉等迅速完成灌注、封裝,數輛廂式貨車在車間外整裝待發,準備將這批“貴州味道”送往港口碼頭和航空貨運站。
就在不久前,南山婆憑借其優質產品,成為首批“貴品”品牌認證企業,與其共同獲得認證的還有農發集團黃牛公司、初好、貴茶等龍頭企業,產品主要包括肉牛、茶葉、辣椒、刺梨、食用菌等品類。
“貴品”是由貴州省農發集團負責運營,以國有大一型企業為依托,聚合資源,共同打造的優質農產品省級渠道品牌,標志著貴州農業產業正在向品牌化轉型。
而這并非龍頭企業的第一次“聚首”,2024年6月成立至今,省農發集團便迅速與多家銀行及各領域頭部企業達成戰略合作,包含資金、技術、項目、渠道、品牌等,聚集龍頭力量,發揮各自優勢,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提升貴州農產品品牌競爭力。
近年來,貴州堅持以品牌強農戰略推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發展,一體推進“貴州綠色農產品”整體品牌建設工程,成立品牌工作專班,構建省市縣三級農業品牌建設工作體系,建立省級直播示范、市縣電商參與、萬名主播推薦的網絡銷售架構,瞄準目標市場,建立“貴州品牌農產品粵港澳大灣區推廣倉配中心”等。貴州農業品牌影響力逐步提升、建設成效逐步顯現。截至目前,全省收錄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近200個,獲評全國農業品牌精品10個,數量全國第六、西南第一。
當前,貴州農業品牌建設走到一個關鍵點,省農發集團負責人表示:“集團將加快打造成為引領全省農業現代化高質量發展的龍頭企業,與各級各部門、各科研院所、各企業在產品研發、市場拓展、產業鏈條延伸等方面強化合作,集中力量建成一批示范項目、試點縣和示范基地,建立完善產、購、銷一體式的生產經營模式,合力推動品牌建設,讓‘貴品’真正成為貴州傳遞給世界的綠色名片。”
“聯農帶農”,讓農民成為產業鏈參與者和受益者
春日,晨曦初露,在遵義市湄潭縣的茶山上,薄霧如輕紗般繚繞于連綿的茶壟間,茶樹層層疊疊,從山腳蜿蜒至“云端”,嫩綠的芽尖綴滿枝頭,在陽光下泛著晶瑩的露珠。茶農們戴著斗笠,身背竹簍穿行于茶壟間,采摘這一季春醞釀的清香滋味。
茶山下,茶農們將滿載茶青的竹簍運至茶青交易市場,嫩綠的芽尖在此快速流轉,化作茶農手中實實在在的收入。在不遠處的中國茶城廣場,即將于4月18日開幕的第17屆貴州茶產業博覽會正緊鑼密鼓籌備著。
這個連續5年獲“全國茶業重點縣域(原百強)”榜單第一名的地方,是貴州茶產業蓬勃發展的縮影,也是全省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成功探索。近年來,貴州茶產業蓬勃發展,截至2024年底,全省茶園面積穩定在700萬畝,位居全國前列;茶葉產量30.77萬噸、一產產值415.7億元;綜合產值突破900億元;加工企業(合作社)6000余家,國家重點龍頭茶企11家。
產業發展在廣闊的土地上大展藍圖。貴州以抓工業的思路和方法抓農業,推動特色農產品向優勢產區集中,分級分類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打造食品、飲品、保健品、醫藥品、化妝用品等,培育發展觀光農業、農事體驗等業態,推動農業與加工業深度融合,農旅激活鄉村經濟,電商與數字化賦能銷售渠道,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如今,從黔山秀水間走出的貴州農業現代化新路,正以“聯農帶農”的金色紐帶串起全產業鏈條,讓農民成為產業鏈上的參與者和受益者,以生態為底色,在這片土地書寫新時代山地特色農業的幸福畫卷。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