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搭臺?百姓唱戲——浙江“三農”70年巨變的密碼解析
山多、地少,卻走出了高效生態的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連續16年,聚焦環境提升,萬千美麗鄉村脫穎而出,城鄉之間日益交融;農民收入連續34年冠居全國各省區,率先消除絕對貧困;以占全國近1%的土地和4%的人口,創造了我國7.5%的生產總值,數百個產業集群從無到有……這些都是浙江!
這些年,許多人赴浙取經,將原因歸功于“有錢好辦事”。然而,當真正走近浙江、剖析浙江,你會發現,這些現象的背后,真正的基因密碼其實是政府一直牢牢守住獨特定位:以人民的名義,為大眾創業創富提供服務、創造環境。
在著名“三農”專家顧益康看來,浙江的經濟動脈,就是大眾市場經濟,浙江的改革開放,就是順應民心、順應市場的改革大戲。幸福不會從天而降,浙江每一步發展的背后,都是不斷解放和引領農民——讓他們成為時代的下棋者,成為創造美好生活的奮斗者。
農業:從放開搞活到品牌強農
新中國成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因為缺地缺糧,浙江百姓常食不果腹。因此,1978年后,浙江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最早就是在最窮的西南山區。后續一系列的改革,讓農民從土地上得以解放,也讓浙江農業迎來了“黃金期”。
1985年,浙江正式取消統派購制度,農產品市場化由此邁出歷史性一步,農民積極性得到空前提高。然而,當供給短缺逐漸破解,“農業增產不增收”的問題卻日益突出。對此,新世紀到來前,浙江提出“效益農業”,引導農民“什么來錢種什么”,大力發展高附加值產業。
可沒過幾年,新的問題又出現了:市場競爭力不強、質量安全水平不高、農業資源環境壓力加大等。2003年,浙江重新做出調整,確立“高效生態農業”的新戰略,在追求效益的同時,更強調綠色發展,再次體現了超前的市場理念和創新意識。
記者發現,圍繞服務,浙江各級政府主抓“人、錢、地”三個核心環節:對地,建立土地流轉服務體系,由村集體統一流轉和發包,解決雙方的后顧之憂;對人,大力培育合作社、家庭農場、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建立專業化的分工體系;對錢,整合各類生產要素,補齊項目落地的基礎配套、公共服務等斷點。
2010年,為了進一步整合資源,浙江又創新性地推出以糧食生產功能區和現代農業園區為核心的“兩區”建設,為工商資本投資農業搭建了絕佳平臺,也讓不同生產要素、生產環節、生產主體之間在此得到鏈接和整合,農業全產業鏈經營日趨完善,成為浙江現代農業的堅實骨骼。
在浙江提供的各類農業服務中,以區域公用品牌作為切入口,并與企業品牌結合的“母子品牌”模式,可謂立下汗馬功勞。這些由政府做背書的區域公用品牌,不是簡單的名稱,而是與規模化、標準化、電商化的推進,以及農事節慶的舉辦等有機融合,讓許多小散主體得以“借船出?!?,迅速打開市場、站穩腳跟。
因此,浙江農業往往面積不大,經營主體也不刻意追求產量,而是聚焦高質量、強競爭力,向品牌營銷和產業延伸要高附加值。政府則抓住市場需求,在各個環節上扶持和推動主體,比如:引入智慧農業,提高勞動效率和精細化程度;力推農旅融合,讓生產基地成為觀光景區;推動網絡營銷,從提籃小賣到貨通全球等,不一而足。
“浙江政府的服務很到位。平時領導不會來找你,但你如果有事去找領導,馬上就能得到幫助。正是有了好環境,企業才得以快速發展?!敝T暨市藍美公司董事長楊曙方深有感觸道。
農村:從美麗鄉村到美麗經濟
工業經濟的快速崛起,讓浙江許多農民洗腳上岸,同時也加速了城市化進程。然而,到了新世紀前后,城鄉失衡,尤其是環境惡化現象卻不容小覷。據當時省里摸排,浙江僅有4000個村莊環境較好,剩余的3萬多個普遍較差。
差到啥程度?像經濟最發達的杭州、紹興等地近郊農村,農民有了錢,紛紛蓋起小別墅,可家里現代化,屋外臟亂差,垃圾靠風吹,污水靠蒸發,河里滿是垃圾和黑水,農民連洗拖把都嫌臟。
2003年,浙江啟動“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時任省委書記習近平親自謀劃、親自部署,每年召開一次現場會。一時間內,以垃圾收集、污水治理、衛生改廁、河溝清理、道路硬化、村莊綠化為重點,浙江農村刮起了環境整治的旋風。
過去,走過十幾個垃圾村,才見一個新農村,5年過后,很多村都告別了臟亂差。此時,“千萬工程”并未戛然而止,而是不斷深化主題和內容,一張藍圖繪到底,從美化環境,到加強公共服務,再到以文化人。
總之,“千萬工程”做到哪,聯網公路、農村電氣、商貿服務等就跟到哪,在背后,文教衛、工青婦、金融等各個政府部門和團體機構通力合作,基本覆蓋百姓生活的方方方面。十多年來,浙江城鄉公共服務的鴻溝日漸縮小,趨向均等化。
鄉村美了后,怎么樣可持續發展,又怎么樣讓美麗鄉村,變成美麗經濟?浙江將此認作是“綠”,即可持續發展。對于這個問題,早在建設階段初期,許多地方就開始思考業態植入,最先出現的,也是最具成效的就是農家樂。
為了扶持這一富民產業,政府在背后可謂花足力氣:各級建立協調機構,設立專項資金,用于鼓勵和扶持農民主體;再辦大賽、搞培訓,提高服務質量,引導個性化發展;同時,舉辦各類農事節慶、營銷活動,來聚齊人氣、形成影響。
如今在浙江不少地方,農民不必外出打工,家門口就是夢想中的創業天堂,而農村也成了城市的后花園。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底,浙江已建成1162個農家樂休閑旅游特色村,床位近40萬張,全年接待游客4億人次,營業總收入超過427億元,帶動就業100余萬人,帶動農產品等銷售90.7億元。
這兩年,浙江在鄉村業態上繼續深化,2017年推出“萬村景區化”戰略,去年又提出大花園建設,歸根結底就是要形成全域大美格局,通過業態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今年,浙江又提出以品牌放大“兩山”轉化效益,著力改善產品品質、提升主體素質、挖掘鄉村特質,推動建設鄉村向經營鄉村轉變。
農民:從物質富裕到精神富有
浙江是資源小省,為謀生路,歷史上就有義烏的貨郎擔、永嘉的彈棉郎、東陽的泥瓦匠等。只不過改革開放前,農民一度被束縛在土地上。因此,一旦放開后,這些能工巧匠和小商小販,馬上開始走南闖北,開拓市場,加上浙江人吃苦耐勞、踏實肯干的品質,迅速創造出一大批專業市場。
可以說,哪里有市場,哪里就有浙商;沒有浙江農民發展,也就沒有現在的浙商群體;沒有浙江農民創業、創富、闖市場,也就不可能有今天浙江的成就。盡管農民屬于自發創業,但實際上,政府在背后功不可沒。
“政府推動上百萬農民創業,搞培訓、出政策、建園區等,承擔基礎性的公共服務,促進農民分工、分業、分化,讓一部分農民、農村先富起來。直到今日,根植于農村、率先探索工業化路徑的浙江民營經濟,仍是驅動農民增收致富的強勁動力。”顧益康說。
物質水平提升的同時,浙江又在思考,怎樣解決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記者了解到,從最早的“送文化”“種文化”行動,到之后的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從2013年啟動的農村文化禮堂建設,再到接下來加速普及鄉村數字文化服務,讓浙江農民從物質富裕走向精神富有。
目前,浙江已累計建成11059家農村文化禮堂,加上全覆蓋的鄉鎮綜合文化站和村級文化活動室,全省已初步建成“農村30分鐘文化服務圈”。為了讓這些文化陣地為民所用,浙江還在農村文化禮堂內,專門搞了個“服務菜單”,可系統提供文化、教育、科技、衛生、農業等1325項近3萬個“菜品”。
如今的浙江鄉村,正彰顯著獨特價值。散落其間的古村落,似璞玉般被挖掘出來,傳統文化、民間習俗重現鄉村,生活富了、鄉村美了,年輕人回來了、城里人進來了,鄉村生活成了新風尚,“物的新農村”正走向“人的新農村”,“千村一面”正邁向“各美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