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打造跨區域發展的產業帶 讓水果品牌更響亮
奉節臍橙喜獲豐收,果農笑逐顏開。
近年來,巫山脆李成為農戶致富的“搖錢樹”。
在龍眼收獲時節,果農滿載而歸。
近年來,我市水果產業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形成了一批知名度高、有影響力的名優特色水果品牌。
為在全國乃至更大范圍內,進一步擴大我市特色水果知名度、美譽度,做大做強我市特色水果產業,2018年8月,市農業農村委印發了《脆李、臍橙、龍眼荔枝三大水果產業發展方案》,提出分別以“巫山脆李”“奉節臍橙”“涪陵龍眼荔枝”舉旗,整合周邊相關區縣資源,通過跨區域集中布局,建設三峽庫區脆李、臍橙、龍眼荔枝三大水果產業帶,打造“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的樣板。
如今,脆李、臍橙、龍眼荔枝三大水果產業帶發展情況怎么樣?在種加銷等各環節又有哪些突破?據此,重慶日報記者于近日走進其核心區域一探究竟。
巫山脆李
推出全新視覺形象、品牌標志和包裝
地處三峽庫區的巫山,以紅砂土壤為主,空氣濕度充沛,非常適宜水果生長。據史料記載,巫山脆李種植始于唐宋年間,距今已有上千年歷史。近年來,巫山縣不斷優化種植技術,脆李產業發展迅猛,成為全縣主要的特色效益農業之一。2015年,巫山脆李成功認定“國家地理注冊商標”,2018年,巫山脆李品牌估值達到13.41億元。
經過多年堅持不懈發展,巫山脆李種植規模不斷擴大,種植結構不斷優化。截至目前,巫山全縣共種植脆李23萬畝,惠及農民5萬戶15萬余人,其中帶動貧困戶9000余戶3.5萬余人脫貧致富。目前已做到果品分級、冷藏包裝、航空快運一條龍服務,能夠在24小時內到達國內各大城市的消費者手中。
“今年,巫山脆李的發展,一個重要事件就是推出了全新的視覺形象、品牌標志和包裝。”巫山縣一負責人介紹,今年7月1日,巫山脆李品牌形象發布會在北京舉行,巫山脆李首次面向全球發布全新品牌視覺形象和品牌口號——“巫山脆李 李行天下”,標志著巫山脆李開始走向世界。
新一代巫山脆李品牌形象以綠色為主色調,中間用書法寫著“巫山脆李 李行天下”這一品牌口號,左側則用漫畫的筆觸描繪了孩童采摘脆李的場景。“綠色代表自然、生命與活力,反映了巫山脆李的生長環境與產品特點,而‘孩童摘李’這一漫畫場景則是為了勾起人們對兒時味道的懷念。”該負責人說。
今年上市的巫山脆李就根據這一品牌形象,推出了1公斤白色時尚包裝、2.5公斤紅色禮品包裝和5公斤綠色商務包裝,以滿足不同顧客的消費需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據統計,2019年,巫山縣脆李總產量8.7萬噸,產值8.3億元,巫山脆李銷售單價達7.7元/斤,同比增長53.3%。
今年,巫山脆李再獲“最受市場歡迎名優農產品”殊榮,這是在2019年中國農民豐收節“千企萬品助增收”活動中,巫山脆李從全國近萬個品牌產品中脫穎而出的。這也是巫山脆李繼被評為“中華名果”“中國氣候好產品”之后斬獲的又一殊榮,進一步提升了巫山脆李知名度和美譽度。
“以巫山脆李品牌樹立為樣板,全市李產業開始向品牌集群化發展。”市農業農村委一負責人表示,一年多以來,“巫山脆李”產業發展開局良好,進展順利,取得了明顯成效。截至2019年8月,跨區域涵蓋巫山、巫溪、奉節、云陽、萬州、開州等區縣的“巫山脆李”品牌種植區,脆李面積達到59.75萬畝,新增9.75萬畝,改造1.2萬畝;投產面積30.96萬畝,產量28.63萬噸,產值達22.26億元。
奉節臍橙
品牌價值達28.74億元,躋身全國橙類一流品牌
“園柑長成時,三寸如黃金”。奉節有悠久的柑橘栽培歷史。歷屆縣委縣政府帶領廣大干部群眾發展臍橙、培育臍橙,著力將奉節臍橙品牌塑造成為中國馳名商標,打造成為全國知名的區域品牌。
近年來,奉節縣對臍橙產業進行“精準發展、精細管護、精深加工、精品營銷”,不斷提升產業效益。截至2018年底,全縣臍橙種植面積33萬余畝,產量達30余萬噸,創造了從1棵樹養活30萬人到1棵樹致富30萬人的奇跡,成為該縣農戶增收的支柱產業。
“每年12月,是奉節臍橙大批量上市的時候。”奉節縣一負責人介紹,為了不斷做大“奉節臍橙”品牌,奉節縣從源頭著手,大力建設標準果園,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有機肥替代化肥、水肥一體化等生態栽培技術,保障每一顆臍橙的高品質,并通過調優品種結構,實現了從11月到翌年6月共8個月鮮果上市。
2018年,奉節臍橙統一的品牌包裝、品牌LOGO等正式啟用。為加快其推廣步伐,奉節縣花巨資對統一包裝實施補貼,并通過網絡直播、城市品牌推介會、產銷對接會等,全力提高奉節臍橙知名度。奉節還加大了其“觸網”力度,累計發展電子商務企業105家,各類網店1800余個,淘寶店C店達1600余家、微商突破10000家。
同時,奉節縣大力推進橙旅融合,深度挖掘臍橙文化,高標準打造中國長江柑橘博覽園、詩橙小鎮,高水平建設10個橙旅融合示范點,培育星級橙家樂38家,形成了賞花、采摘、品果等一系列旅游產品。
通過以上措施,奉節臍橙優質果率從65%提高到80%,綜合產值提高到2018年的25.53億元,奉節臍橙品牌價值達28.74億元,躋身全國橙類一流品牌。以奉節臍橙為主的柑橘產業,也成為貧困戶穩收增收脫貧致富的主引擎,共帶動貧困戶7006戶28460人,去年戶均收入2.49萬元。今年4月,奉節成功退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
“如今的‘奉節臍橙’品牌,已經叫響了全國。”市農業農村委一負責人表示,以奉節為中心,涵蓋云陽、巫山、開州等區縣的“奉節臍橙”品牌種植區發展迅猛,目前,全市臍橙種植面積已達到76.37萬畝,其中,2019年新增3.37萬畝,改造5.54萬畝。全市臍橙投產總面積達69.54萬畝,產量67.58萬噸,產值43.87億元。
涪陵龍眼荔枝
成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提升產業技術水平
涪陵龍眼荔枝種植歷史悠久:擁有“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唐代涪陵荔枝;涪陵是適合種植龍眼和荔枝緯度最北的區域,獨具最晚熟特色和優勢,在金秋9月上市獨領市場風騷。截至目前,涪陵區已建成成片龍眼荔枝基地2.5萬余畝,年產值1億元以上。
“相對于脆李和臍橙,‘涪陵龍眼荔枝’的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涪陵區一負責人說,為了從源頭上提振產業發展潛力,提升產業發展水平,2018年底,涪陵區聯合華南農業大學、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福建省農業科學院,在涪陵成立了“長江上游龍眼荔枝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開展長江中上游龍眼荔枝品種選育、栽培技術等相關技術研究,力爭用3-5年時間,將研究中心建設成為長江上游晚熟龍眼荔枝科技創新高地。今年,位于涪陵區的長江師范學院,又被國家荔枝龍眼產業技術體系授牌為“國家荔枝龍眼產業技術體系重慶工作站”,這將進一步推動龍眼荔枝產業科技水平提升。
“我們還啟動了涪陵龍眼區域性公用品牌的創建。”該負責人介紹,涪陵區已制定了“涪陵龍眼”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運營推廣項目實施方案。啟動涪陵龍眼農產品地理標志申創工作,已編制完成《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涪陵龍眼)地理標志質量控制技術規范》和《涪陵龍眼荔枝地方標準》(市級)初稿。
市農業農村委一負責人介紹,去年涵蓋涪陵、豐都、永川、江津等區縣的“涪陵龍眼荔枝”品牌種植區龍眼荔枝面積10.35萬畝,其中,新建0.35萬畝,改造0.77萬畝;投產面積5.71萬畝,產量2.84萬噸,產值3.03億元。
相關新聞》》
聚焦三產融合 促進三大水果產業帶持續高效發展
“巫山脆李”“奉節臍橙”“涪陵龍眼荔枝”在我市都已經有了一定的產業發展基礎,但面對如今激烈的市場競爭,我市三大水果產業帶如何進一步挖掘發展潛力,保持持續高效的發展態勢?市委農業農村工委委員袁德勝認為,必須走“三產融合”發展的路子。
“我們要增加產業的附加值,首先就要不斷強化加工增值。”袁德勝說,加工是果業增值的重要環節。對鮮銷水果來說,要全面普及商品化處理,即按照不同市場,不同消費需求,對果品進行分等分級,并進行清洗、美化、包裝等。
為此,我市將加快“巫山脆李”“奉節臍橙”“涪陵龍眼荔枝”的產地水果集散中心建設,在基地相對集中的區域統一配置與種植規模相匹配的商品化處理、低溫倉儲和冷鏈物流設施,防止重復建設和設施閑置,并大力發展水果精深加工,解決殘次果出路問題和特殊年份出現的農民賣果難問題。“我們還將支持和鼓勵生產加工企業與科研院所加強協作,建立技術研發中心,開展全產業鏈關鍵技術研究。”袁德勝說。
“其次,我們要不斷延伸產業鏈條。”袁德勝說,除了加工外,各地還要探索三大水果產業帶向科教、旅游、文化、養生保健等領域延伸,集中打造一批“花園式”果園,適當配置果園休閑觀光設施,動員和鼓勵果農在種植水果的基礎上開展三產服務,提高經營效益。
同時,各地要將休閑觀光果業與大旅游結合起來,發展一批果業田園綜合體、果農民宿、果業博物館、特色小鎮、農業公園等農業旅游項目,推出一批果業觀光采摘精品線路。
目前,按照統一部署,三大產業帶可優先重點打造巫山“李花紅葉”景觀、奉節詩橙文旅項目和涪陵龍眼荔枝唐文化等項目,進一步提升產業融合發展水平。
記者手記》》
延伸產業鏈條呼喚更多“新農人”
短時間里,我市三大水果產業帶發展有了新的突破,其中,給人印象最深的,就是農產品“觸網”后,農產品銷售、品牌形象構建等方面發生的變化,而帶來這些變化的是其背后眾多的“新農人”。
他們懂技術、懂管理、懂銷售、有創意,能走出自己的特色發展之路。就像“奉節臍橙”中的領軍品牌“山橙時代”,就是由28歲的劍橋歸國博士彭陽創立的,作為一名“新農人”,她有想法、有創意,提出了“可以喝的橙子”概念,引發了消費者開動腦筋創新“喝”的方式,賦予品牌鮮明的個性和獨特性,借此有效拉近了與消費者的距離,受到消費者和經銷商的廣泛喜愛與認可。
目前,三大水果產業帶中,已有上萬“新農人”活躍其中,為產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與動力。
隨著三大水果產業鏈條的不斷延伸,一些新的業態、新的服務方式開始顯現,消費者需求也更加多元化,這就需要更多的“新農人”加入進來,用他們智慧、創意和專業,共同助推產業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