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國區域農業品牌發展報告》發布
日前,“2019中國區域農業品牌發展論壇暨2019中國區域農業品牌年度盛典”系列活動在北京舉行。本屆論壇以“共迎全面小康勝利年,共創品牌強農新時代”為主題。
中國農業經濟學會會長陳曉華
探路中國農業品牌時代
當前,“農業品牌化”越來越受關注,但國內深入研究和實踐者寥寥無幾,真正成功經驗和可復制的成功模式更是屈指可數。就此,中國品牌建設促進會副理事長、秘書長鄭志受表示: 2019中國區域農業品牌發展論壇系列活動目的就是為推動“區域農業品牌化”邁向中高端水平,是凝聚各方智慧分享區域農業品牌建設經驗的平臺,希望社會各界共同為新時期品牌強農發展貢獻新模式,為推動我國區域農業高質量發展作出新貢獻。他特別指出,這既是對黨和國家提出“實施農業品牌提升行動”的積極響應,也是對中國農業品牌形象塑造的積極探索。
“我們要建立起優質產品的標準。沒有標準的產品,最終是走不遠的。這一點,很多地方不太重視,所以,下一步要加快地來推進地方的產品標準治理。”十三屆全國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副主任陳曉華在現場的發言時指出:如果沒有一個很好的產地環境,就很難打造出優質的農產品,也很難創出叫得響的農業品牌。如何把產地環境保護好,是我們面臨的重要任務。現在,內源污染和外源污染的問題,對農業品牌高質量發展構成了威脅,所以我們要按照“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要求,切實地把農業的產地環境保護好。
中國品牌建設促進會理事長劉平均用專業的視角和詳細的數字分享了他對我國品牌發展的思考。他表示,我國品牌建設已取得的重要成果,品牌評價取得國際突破,中國特色品牌評價機制基本建立,中國品牌價值提升取得階段性成果。但中國品牌建設依然任重道遠。下一步工作重點可圍繞培育國際優勢產業品牌集群;培育區域品牌,引領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通過“中國品牌日”大力宣傳中國品牌正能量來推進。
中國品牌建設促進會理事長 劉平均
詮釋“農業品牌”核心價值
打造區域農業品牌過程中,有諸多問題亟待解決,離不開農業專家集思廣益和對優秀案例的解讀借鑒。在本次論壇上,多位地方政府就區域農業品牌發展發言,共同探討這一業態的升級之道。
“今天的消費者和過去的消費者已經完全不一樣了,他不僅僅是生物人,還是社會人,同樣也是符號人。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立體多元個性的符號象征著的消費已然形成。”浙江大學CARD中國農業品牌研究中心主任胡曉云從消費者層面出發,深度詮釋了她對于區域農業品牌發展的一些看法。
臨沂市委農辦主任,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張韜對“產自臨沂”區域農業形象品牌解析時表示:“產自臨沂”品牌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逐步摸索到了與市場結合的新路子、新模式,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807家,“三品一標”認證總數達到2006個,居全省第一位,品牌價值過10億元區域公用品牌達到11個、企業品牌達到7個。今后臨沂市將秉持“品牌強農、品牌富農”的理念,進一步強力推進“產自臨沂”品牌強化工程,使“產自臨沂”品牌成為鄉村產業振興的助推器。
論壇上,中國氣象局華風氣象傳媒集團與中國品牌雜志、新浪微博簽署合作協議,共同為中國區域農業品牌提供更多服務,推動更多中國區域農業品牌發展。
2019中國區域農業品牌發展報告發布
在由傳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轉變的過程中,農業農村領域有諸多問題亟待解決。會上,中國區域農業品牌研究中心重磅發布的《中國區域農業品牌發展報告(2019年度)》,被與會嘉賓稱為中國區域農業品牌發展的年度風向標。
《中國區域農業品牌發展報告(2019年度)》從政策扶持、創新示范、現象分析和機遇趨勢四個方面總結了2019年我國區域農業品牌的發展現狀、創新、現象和未來趨勢,同時囊括了年度新聞事件、年度案例、年度人物、品牌影響力等內容。
報告顯示,我國區域農業形象品牌和區域農業產業品牌均存在優勢和短板。其中區域農業形象品牌存在公共背書、地域文化、全面定位性以及輻射帶動性優勢。面臨著品牌同質化、品牌保護欠缺、沒有可以借鑒的成熟經驗等問題。同時,區域農業產業品牌存在“產品種類繁多、市場需求空間大、形成特色產業化生產基地、獲得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等優勢;但同時存在產業鏈條短、大而不強,假冒偽劣重災區,影響力僅限局部地域和物流運輸滯后等問題。
針對我國品牌農業發展目前的現狀,報告梳理了5種現象。包括“一哄而上” 同質化嚴重、“劣幣驅逐良幣”、部分區域農業品牌還在“睡眠”中、一味追求品牌“一夜成名”、優質農產品競爭力不強,難以滿足價值化的需求等,希望能對未來品牌農業的發展起到提示作用。
2020年我國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標志著我國農業品牌建設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進入了新的發展空間,也迎來了新的機遇。包括“品質消費”將成為主流消費觀;農產品將迎來品質提升新時期;以品牌為引領,讓好山好水好產品轉化為農民的“聚寶盆”,區域農業品牌與城市品牌、文旅品牌的融合將成為新的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