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時代鹽城農業如何接軌大上海 ——以培植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為視角
開版的話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建立健全決策咨詢制度”,中央專門出臺《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為智庫建設進行了清晰的制度設計。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進行治國理政,必須善于集中各方面智慧、凝聚最廣泛力量。改革發展任務越是艱巨繁重,越需要強大的智力支持。把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作為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切實抓好。
響應時代號召,立足鹽城實際,滿足發展需要。今天起,鹽阜大眾報眾智研究院推出“智庫”專版。匯眾智,聚眾力。研究并發布各類與鹽城發展相關的成果,聚焦鹽城發展的大事與大勢,注重現實導向、問題意識和思想深度,凸顯前瞻性、精準性。歡迎市內外學者和我們一起,做好變局時代的“探路者”,為建設“四新鹽城”貢獻智慧力量。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大考之年。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就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三農”發展成效建設“四新鹽城”。
今年初,中央一號文件《關于抓好“三農”領域重點工作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的意見》,再提農產品品牌建設,文件中指出:“繼續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加強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證和管理,打造地方知名農產品品牌,增加優質綠色農產品供給。”
與此同時,新冠肺炎疫情帶來市場和品牌的重構,不少地方政府官員,紛紛走進鏡頭,走向田頭,為本地特色農產品直播帶貨,催生了一批有潛力的農產品品牌。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落實“六保”“六穩”任務,“米袋子”“菜籃子”是首選項。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建設則是“米袋子”“菜籃子”工程的重要抓手。
所謂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即在某一特定區域內,以獨特的自然資源、種植養殖技術、或特定的加工工藝為基礎,充分挖掘地方農耕和人文歷史,經過長期積累而形成的農產品標志和符號。如陽澄湖大閘蟹、洛川蘋果、庫爾勒香梨等。
近年來,鹽城立足長三角一體化中心區城市定位,發揮農業大市優勢,深耕長三角,接軌大上海,在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建設上,有了長足進步。鹽城每年在上海、南京等長三角發達城市的推介活動,涉及農業主題的就有不少。比如2019年11月,鹽城市委市政府在上海舉辦鹽城農業接軌上海專場招商推介會,發布了“鹽之有味——自然遺產地鹽城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東臺在南京發布了“好味連臺”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鹽都著力打造“鮮之都·鹽都”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
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建設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但是也隱現一些問題。鹽城農產品加工業產值在長三角中心區27個城市中居于13位,農產品價值鏈還沒有實現高質量增長。一些地方農產品品牌意識薄弱,品牌定位不準,同質化明顯,多以“產地+產品”的形式出現;同時,生產主體創建品牌的積極性不高,保護意識缺乏,未意識到品牌對農產品附加值的影響力;加上農產品種植養殖、生產受自然環境影響大,保鮮、貯運、加工環節相對滯后,產品附加值低,無法體現農業品牌優勢,很難形成市場競爭力。
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建設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但是也隱現一些問題。鹽城農產品加工業產值在長三角中心區27個城市中居于13位,農產品價值鏈還沒有實現高質量增長。一些地方農產品品牌意識薄弱,品牌定位不準,同質化明顯,多以“產地+產品”的形式出現;同時,生產主體創建品牌的積極性不高,保護意識缺乏,未意識到品牌對農產品附加值的影響力;加上農產品種植養殖、生產受自然環境影響大,保鮮、貯運、加工環節相對滯后,產品附加值低,無法體現農業品牌優勢,很難形成市場競爭力。
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建設,這篇事關長遠的大文章還需要綿綿用力、久久為功。
格局之勢
接軌大上海的時空邏輯
鹽城名特優農產品(上海)展銷會現場。記者 郜野喬 攝
在長三角一體化27個中心區城市中,鹽城是唯一農林牧漁業總產值超千億元城市。全國每100斤糧食就有1斤產自鹽城,全國每出欄100頭生豬就有1頭來自鹽城。鹽城在長三角乃至全國重要農副產品供給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對鹽城而言,要發揮“三農”穩產保供、穩定就業的壓艙石作用,就要立足長三角一體化中心區城市定位,接軌大上海,從頂層設計的高度,系統謀劃鄉村產業發展、農村民生改善、農民增收致富。去年8月鹽城印發了《接軌上海“一區三基地”建設行動方案》,提出加快推進上海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建設。這正是鹽城生態優勢和農業優勢所在,抓住這一機遇,才能加快推動農業向產業鏈終端延伸、向價值鏈高端攀升,實現從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的轉變。
截至今年4月底,經上海市商務委員會認定,鹽城已建成上海市外蔬菜主供應基地37個,占上海80個市外基地數的46.25%。37個基地核心區總面積3.9萬畝、輻射帶動面積23.2萬畝,鹽城已成為長三角地區直供上海蔬菜面積最大城市。鹽城農產品在上海市場占有率非常高,僅蔬菜就占近20%。去年鹽城銷往上海農產品超過330億元,占全市農產品產值的20%,占上海市場鮮活農產品銷售總量的10%。
鹽城名特優農產品(上海)展銷會現場。記者 郜野喬 攝
思路決定出路,格局決定結局。以前,我們在上海農貿市場擺個攤位就了不得,現在是建設永久性供應基地,直供上海直銷店。在接軌大上海的宏闊視野里,鹽城需要遵循農產品價值鏈的增值規律,重新考量并規劃設計農產品價值鏈。比如《接軌上海“一區三基地”建設行動方案》提出的“供應上海”,從空間學維度看,是由節點、軸線、域面、網絡結合的區位農業產業;從時間學維度看,依循的是中遠期適配規律,增長極農業產業戰略的相融。
接軌大上海,推動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建設,要制定完善農業投入品管理、產品分等分級、產地準出、包裝標識等方面的標準,制定簡明實用的操作手冊,建立起既符合農產品實際又與上海接軌的農業標準化生產體系,體現出鹽城接軌上海的差別化競爭優勢,培育壯大鹽城農業的新動能,推動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接軌大上海,推動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建設,要深入研究上海文化。鹽城與上海地緣相近、經濟相融、人文相親,有著十分密切的歷史淵源和現實聯系。應從共通文化著手,研究鹽城農產品與上海、上海人之間的情感聯系,解讀出或人文、或科技、或創意、或自然、或更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掘進顧客的生活品質、生活態度、生活哲學、生活美學。
接軌大上海,推動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建設,要打造一個組織化程度較高的農產品產業價值鏈,營造有利于農業價值鏈融資的環境,加強農業價值鏈融資參與主體的合作,構建層級制農民合作組織,防范農業價值鏈融資風險,推動農產品產業價值鏈的發展。各級政府要做好農業品牌的培育者,把農業品牌建設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強化原產地保護,推動市場主體做好農業品牌的建設者。要善于運用新聞媒體特別是新媒體做好農業品牌的塑造傳播,多元化、立體式宣傳推介好產品,讓鹽城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深入人心。
布局之道
品牌建設的“三三原則”
2018年12月2日,上海市外蔬菜主供應基地 授牌儀式舉行(本圖片由農業農村局提供)
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一般由政府牽頭創建,特定區域內相關機構、企業、農戶等共享,有著平臺組織、互動價值的典型特征,在生產地域范圍、品種品質管理、品牌使用許可、品牌行銷與傳播等方面具有共同訴求與行動,以提高區域內外消費者的評價,使區域產品與區域形象共同發展、相得益彰。
“優質農產品”與“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將兩者串連起來的是一條產業價值鏈,這條價值鏈將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品牌建設等環節相互打通、線型連接,是體現著農產品產銷集約化、組織化、市場化能力和水平的通用標尺,需要打破思想瓶頸、信息瓶頸,進一步認清趨勢、明晰路徑、精準發力,以突破困局、后發制勝。
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建設,要因地制宜,模式路徑不能“千縣一面”。去年12月5日,第四屆中國農業家年會在鄭州舉辦,農本咨詢專家作了題為《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建設樣本解讀》的演講。提出了“三三原則”:
首先是“三長工程”,明確“品牌建設者”。以“縣市長”為代表的產業管理者是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建設的推動者和引導者。他們用項目、政策、資金等,搭建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建設平臺,引導發展方向;以“董事長”為代表的市場主體是品牌建設的主力軍,他們一頭連著農民的菜園子,一頭連著市民的菜籃子;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建設要帶動老百姓發家致富,讓千萬個“農民家長”參與其中,并從中獲益,這是品牌建設的重要目標。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建設,這“三長”缺一不可。
中國的植樹節定于3月12日。1979年2月,將每年的3月12日定為中國的植樹節。1981年12月,五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又通過了《關于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決議》,國務院于次年頒布了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具體實施辦法。
其次是“三級戰略”,明確“建設內容”。“產品戰略”的核心目標是做優品質,提升知名度,締造產品價值;“產業戰略”是通過龍頭組織整合產業上下游資源,完善產業支撐體系,夯實產業發展基石;“區域經濟戰略”的核心是融合發展,依托主導產業催生關聯產業,延長產業鏈,提高價值鏈,提高產業綜合收益。
最后是“三部曲”,首先讓更多人有“參與感”,建立最廣泛的品牌建設陣線;其次要確保品牌建設的“獲得感”,即要確保品牌建設有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第三各個群體對品牌建設有“認同感”,只有發自內心的認同,品牌建設事業才會持續,也才會成功。
破局之術
后疫情時代的數字營銷
2019年11月29日,“鹽之有味”區域公用品牌發布(本圖由市農業局提供)
6月1日,位于鹽城市區文港路的“鹽之有味”農產品營銷中心正式運營。在實體店開張的同時,線上微商城“鹽阜銀寶”也開始接受訂單。這標志著我市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鹽之有味”在新冠肺炎疫情后啟動實質性運營。這次農產品營銷中心和微商城的正式運營,將會通過品牌、產品線的整合,提高農產品的輸出價值,讓鹽城的農副產品,用同一個響亮的名字,沖入長三角、走向全中國。
客觀上,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在廣大農村地區,生產種養和銷售脫節所暴露的問題進一步凸顯,影響了農戶增收與市場供應;同時,農業生產成本因服務供給受限而升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面臨經營困難。新冠肺炎疫情帶來了品牌變革、營銷變革、傳播變革、認知變革、關系變革。新型農產品直銷模式加快普及,電商模式加速發展,農業生產托管模式加快推進,必將給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構建帶來新變化。
打造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是一項系統性工程,不僅涉及到農業產品的種養、監管、現代物流等,還包括消費文化、生活方式、旅游休閑、美好生活、社會健康的研究。為有效應對疫情影響,應統籌做好疫情防控與“三農”工作,應以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培植為契機,利用新產業、新業態逆勢發展和部分農民工滯留鄉村的有利時機,確保農產品供給,提高農村新型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發展質量。
特別是在“云大物移智”(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智慧城市)背景下,新科技革命已經開啟。借助“新基建”發展機遇,“數字時代”催生“生態營銷”,改變了工業時代既有的消費模式。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催生了數字化生鮮農產品模式,數字化模式將會使農民網絡直播、農產品數字營銷成為常態。農業發展格局必將通過數字化進行重構,直播帶貨、農產品上線、網紅經濟、IP營銷、消費場景多元化,成為常態。
地方政府官員直播帶貨都只是一種入口、引流,能否持久獲得人心,最終還是要借助各地政府公信力、引領力、整合力,結合龍頭企業,將優質自然人文稟賦有機注入到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中,形成品牌“金三角”,即區域品牌、企業品牌以及產品品牌,才能讓農業走上高品質、可持續發展的品牌大道,共同推動區域經濟發展。
未來,需要進一步統籌資源,以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培植為切入點,政府、企業、農戶多方聯動,推動返鄉年輕人成為創富主體,帶動形成以共同富裕為目標、以行政村為具體單位、以C2M(Customer-to-Man-ufacturer,即用戶直連制造)模式為特色、以線上線下融合為主要銷售手段的鄉村生產基地。同時,我們要做好數字農產品供應鏈體系建設,引導物流配送朝智慧化、場景化等方向迭代升級,實現農產品零售市場的數字化轉型,打通農產品銷售的“最后一公里”。要以農產品直供上海為契機,繼續深挖農產品物聯網價值,發展“互聯網云倉模式”,成立在滬銷售企業和鹽城生產基地的聯合體,整合生產端優質資源,形成高效運行、順暢聯結的農業完整產業鏈,培育品牌農產品“線上銷售+線下配送”新模式,助力鹽城農產品品牌叫響上海、叫響全國。
本文為鹽城市政協智庫和眾智研究院2020年度課題《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提高農業綜合競爭力》階段性研究成果;作者周勁系鹽阜大眾報報業集團總編輯、正高級經濟師、博士,袁清系品牌營銷專家、北京大學互聯網+與資本運營課題組專家組成員、北京時代新光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