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理石榴:大涼山長出的“紅寶石”
四川會理供應鏈服務中心里,工作人員正在分揀、包裝石榴。 易言郁 攝
地處四川攀西腹地的涼山彝族自治州會理縣,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素有“攀西聚寶盆”美譽。近年來,這里有一顆“紅寶石”大放異彩——會理石榴:
以40萬畝、70萬噸,穩居全國八大石榴主產區之首;以“中國馳名商標”,享譽市場;以綜合產值50億元、一二三產融合,照亮了當地農民脫貧致富之路。
8月,會理石榴陸續上市。10日,該縣舉辦2020年會理石榴營銷推介會,邀請200余位營銷商、供應鏈企業以及行業協會代表參會、考察。這不僅僅是疫情影響之下推動產品營銷的應急之舉,更是新形勢下共促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長久之計。如何讓群山之中開掘的“紅寶石”更璀璨,會理不懈琢磨。
種出規模 把“歷史名品”做成拳頭產品
會理屬中亞熱帶西部半濕潤氣候區,日照充足,立體氣候特征明顯;境內多海拔1300米-1700米的臺地、緩坡地,適宜石榴生長。獨特的自然條件造就了會理石榴果大、色鮮、皮薄、粒大、核軟的品質。早在唐朝,會理石榴即為貢品。但因交通閉塞,加上歷史原因,會理石榴長期難以形成商品量。
關河鎮菜籽園村是會理石榴的“發源地”,現存500多棵樹齡在百年以上的石榴樹。據該村黨支部書記趙天寧回憶,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后,全村有500來畝石榴,年產二三十萬斤,家家戶戶能分上百八十塊錢,那時還沒意識到石榴可以成主業。
20世紀80年代開始,會理將石榴列為地方特色拳頭產品,大力發展。先后成立石榴生產領導小組、石榴生產辦公室、石榴協會等機構,下發《加快會理石榴商品生產基地建設的意見》《會理石榴生產管理辦法》等文件。
1985年,原會理縣經作站派出技術員到菜籽園村,動員指導種石榴。時任村文書的趙天寧在自家地里做“試驗”,“種了三回,我爹挖了三回,說肚子都吃不飽,種什么石榴。”三五年后,他種下的30畝石榴陸續結果見效,畝均七八千元。菜籽園村開始動起來。
在更大范圍內發展石榴,首要解決水和地的問題。1991年-2000年,會理縣投入農業綜合開發項目、世行貸款項目等資金近1.2億元,改造荒山薄地。技術配套,項目跟進,會理石榴邁開了規模化發展的腳步。到2000年,全縣石榴面積達10萬余畝,產量2230萬公斤。
曾發生過“狼與人爭水喝”的鹿廠鎮銅礦村荒山上,1992年冬到1994年冬,修了塘堰,建起水窖,種下脫貧的希望。如今,站上銅礦村萬畝石榴產業園觀景臺,放眼望去,漫山遍野套著白色果袋的石榴如云似雪。銅礦村黨支部書記左子文告訴記者,2008年,全村石榴產值就有2100多萬元,人均收入突破1.3萬元,戶戶通自來水,80%的農戶建起小樓,約三成人家開上汽車。
30多年里,會理石榴從菜籽園的500多畝發展到7個鄉鎮(街道)的40萬畝,惠及11.2萬果農,成為這個40多萬人口偏遠小縣的“名片”。
打出品牌 “名正言順”勇闖大市場
種石榴要“劈山開路”,賣石榴則需“摸著石頭過河”。會理歷史上就是川滇兩省商旅物資的集散地、南方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會理人有“做生意”的頭腦和闖勁。
不等不靠,找市場。1996年,銅礦村的楊蘭友將自家石榴運到廣東汕頭,這是當地的頭一份兒會理石榴。商販“欺生”,楊蘭友賠了3萬多元。撲騰幾年,交了不少學費,楊蘭友開始琢磨:“能不能換個思路,把外地客商請過來,我們做好產地服務。”2002年,他開始做石榴經紀人。2009年,成立銅礦村石榴合作社,與家樂福開展“農超對接”……一大批像楊蘭友這樣的產業帶頭人,叩開了五湖四海的市場大門。
做生意,短期看流量,長期看品牌。1999年,會理縣申請注冊“會理石榴”商標。當時,四川省有5件證明商標,全國也只有53件。在石榴產地中,“會理石榴”是獨一份。此后,會理石榴在品牌化的路上越走越快,“三品一標”認證一一拿下,國內大型農業展會的金獎銀獎、消費者最喜愛產品獎紛至沓來。2009年開始舉辦會理石榴節,擴大品牌影響力。
出名之后,更要“愛惜羽毛”,做好品質。2007年,會理縣人大常委會制定了《關于實施會理石榴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決定》,2013年縣里進一步制定完善了《會理現代農業石榴產業發展規劃》,對區域布局、種植區保護、標準化生產、品牌戰略等18個方面做出明確規定,為全面提升標準化生產水平和品牌建設提供了制度保障。
抓標準有定力。2005年縣里就制定了會理石榴生產標準,從農業部門、行業協會、鄉鎮農業服務中心、合作社,從配方施肥、綠色防控、設施農業水肥一體化節水灌溉再到近年來的質量追溯,會理儲備、應用了一整套技術和管理體系。2010年,15萬畝會理石榴被原農業部認定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石榴)標準化生產基地。2011年,會理全面實施全國綠色食品原料(石榴)標準化生產基地監督管理。
護品牌有耐心。減少“采生”,從2005年起,每年根據不同區域石榴成熟情況,分別確定開園采摘上市的指導時間;規范石榴包裝,先后實施包裝箱定點生產、生產備案制,組織聯合執法組檢查,確保“大涼山會理石榴”名副其實。
多年來,會理石榴榮獲“中國馳名商標”“四川省著名商標”,培育起20多個單品品牌,“區域公共品牌+企業品牌”集群效應凸顯。
緊扣供給側 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會理石榴雖已“名就”,但還未“功成”。當前,國內果品供需結構性矛盾突出,流通業態日新月異,作為“脫貧奔康核心產業”的會理石榴必須緊盯市場變化、緊跟行業走向。
細分市場,全渠道營銷。在鞏固傳統批零渠道的基礎上,會理石榴著力品牌上行,線上線下齊發力。銅礦村合作社55%的石榴納入沃爾瑪“產地直采”項目,貼著“杠香灣”的牌子擺上了400多家沃爾瑪門店的貨架。章冠鎮螃蟹村紅水晶石榴專業合作社2019年為深圳百果園供貨1000多噸,占其石榴品類采購總量的一半。在全球從事頂級水果基地共建的果品供應鏈品牌服務商——重慶洪九果品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開始在會理建設分揀倉。通過國家級電商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建設,會理吸引了3家電商平臺、126家電商、360余家微商活躍石榴產銷,2019年線上銷售石榴3000萬斤,交易額6億元。
整合資源,供應鏈優化。“雖然我們的面積和產量占了全國的1/3,但果農習慣了在地頭賣統貨,只能掙個辛苦錢。”左子文想把“一村一品”做得更有含金量。2014年多方整合資源,成立了萬頃農產品有限公司,建設供應鏈服務中心,目前已建成石榴自由交易市場1.5萬平方米,分揀包裝場地3.2萬平方米,冷庫37間6400噸;引進30多個果蔬批發及10家電商;與成都農商通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共建會理石榴拍賣中心,對照會理縣制定的等級標準,實現“標準品”電子交易,為采購商提供“一條龍”服務,在降低成本的同時,提高交易效率和果農收益。
產業融合,多業態拉升。一個石榴,更要變著花樣賣。2019年,會理石榴創造的50億元產值中,二三產業占16億元。要實現百億級產業目標,必須深挖二三產業的潛力。做強精深加工,先后引進五糧液集團、果果果業等,聯合打造石榴產業加工鏈。其中,果果果業已具備日處理石榴原果800噸、年產石榴濃縮汁3000噸的產能,開發的石榴酒等深加工產品市場前景看好。提升冷藏保鮮能力,用項目資金撬動社會資本,目前石榴單批次冷藏保鮮能力達到7萬多噸。以石榴田園綜合體建設為抓手,高標準建設園區旅游觀光大道、石榴科技文化觀景長廊,打造石榴主題民俗小院2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