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葉”演繹大山“風花雪月”——“精準扶貧區域公共品牌”桑植白茶
這是一場“風花雪月”的故事,沒有兒女情長,只有大愛無疆。對傳統技藝的愛,對腳下故土的愛,對脫貧新生活的愛……所有愛,濃縮于一片樹葉中。
翻開地圖,讓我們將目光投向武陵山脈北麓,醴水發源地,海拔800米的高山,答案就在這里。
每年何時春風吹,何時春雨落,桑植縣“爬”滿群山的茶園最先感知。當第一片嫩芽吐新綠,茶農知道,這一年的日子又有盼頭了。
一片綠葉能價值幾許?
你可知,這片綠葉經茶農采摘、加工,將制作成桑植白茶,遠銷國內外。一片綠葉或許不起眼,那全縣7.9萬畝茶園一年將產出多少片綠葉?一片綠葉或許微不足道,由它衍生的產業正惠及全縣3.5萬人次貧困戶。
現在,你是否對它更好奇了?
桑植縣境內標準化茶園基地
一段“風花雪月”的歷史
桑植白茶從何而來,為何獨獨青睞此處?事實上,桑植白茶的歷史就是一部民族遷徙史。
1252年,蒙古大汗統一大理國,組建一支以白族子弟為主的寸白軍,隨蒙軍東征南宋。寸白軍將白茶餅隨身攜帶,途中每遇水土不服,或為寒涼暑熱瘴氣所侵,皆以白茶煮飲,甚為有效。寸白軍戰后遣散西遷返鄉,少數部眾“溯長江,渡洞庭,溫津澧,落慈邑”,千里走單騎,直至踏足桑植,終為這里的風土吸引,解甲歸田,在此繁衍生息。
當然,隨白族鄉民一同“扎根”的還有茶葉。他們在住地廣種茶樹,守其古訓,遵其古法,制成白茶自飲或是招待客人,這就是桑植白茶的由來。
桑植白茶通過白族兒女代代相傳,距今已有700余年歷史。白族三道茶,寓意“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人生哲理,已成為白族民間婚慶、節日、待客的茶禮。
桑植白茶
作為漂泊異鄉的白族分支,智慧的的白族先輩們早已將思鄉之情融入手中的一枝一葉。
你看,今天的桑植白茶按照“風花雪月”制定分級新標準,不正是將白族文化精髓刻寫其中。“白族少女頭飾上,垂下的穗子代表下關的風,艷麗的花飾是上關的花,帽頂的潔白是蒼山雪,彎彎的造型是洱海月。”桑植白茶古法制茶技藝第19代傳人張碧達事茶四十余載,對桑植白茶文化歷史爛熟于心。
桑植白茶古法制茶技藝第19代傳人張碧達
張碧達還向我們講述了這段“風花雪月”故事中的插曲。“今天,桑植白茶品牌響、銷量好,但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桑植白茶是養在深閨人未識。老百姓種茶喝茶卻賣不好茶,日子也是過得緊巴巴。”
誰曾想,幾百年前,白族先輩跋山涉水尋得這方樂土,定是鐘情這里的山山水水,幾百年后,卻因地理位置和交通不暢,一度“絆”住了白族鄉民發展的腳步。
這段“風花雪月”的歷史將何去何從?不安現狀的白族鄉民決定就地“挖寶”,以一“葉”改寫大山的命運。
一片“天作人合”的樹葉
將全縣脫貧致富的方向瞄準大力發展茶產業,桑植縣的底氣從何而來?
業內流行著一句話,“好茶,天做一半,人做一半”,這句話在桑植得到了印證。
茶是自然的產物,與環境互動而成的生命體,風、土、水、陽光、濕度、海拔都會影響茶的風味。每座山的微環境又稱為山韻,不同山韻造就了不同風味。
桑植縣位于我國茶葉北緯30°黃金緯度帶附近,屬于武陵山脈優質茶葉產區帶。海拔平均800米,茶樹鮮葉大多采自海拔500—1200米的高山生態茶園。全縣森林覆蓋率72.6%。土壤礦物養分含量豐富,有機質含量高達6.63%。年平均氣溫16.2°C,年日照時數1125h,年平均降雨量900—2000mm。境內的八大公山原始森林是中國首批、湖南首個、張家界唯一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被譽為“天然博物館”和“物種基因庫”,生態環境可謂是得天獨厚。
產于北緯30°黃金緯度帶的桑植白茶已獲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好茶光有自然借力還不夠,接下來就看茶人如何選苗、培育、加工。
桑植白茶主推黃金茶、碧香早和櫧葉齊三個品種,所制白茶產品香氣高銳、滋味醇厚,同時還將加大桑植白茶專屬品種西蓮1號的選育。據桑植縣茶業協會會長伍孝冬介紹,西蓮1號葉片厚、芽頭肥壯,內含物成分豐富,水浸出物和茶多酚含量均高于常規的名優綠茶品種,花香濃郁。
白茶是中國六大茶類之一,屬微發酵茶,因成茶外表滿披白毫呈白色而得名。桑植白茶繼承傳統晾制工藝,進行六大茶類的工藝融合與創新,融入“曬青、晾青、搖青、提香、壓制”工藝,創新優化“養葉、走水、增香”工藝參數,不經過殺青、揉捻工序。
鮮葉曬青
桑植白茶的制作工藝自然,形成了產品湯黃亮、味醇甜、孕花香、回味長、便攜帶、耐儲藏、可增值的特點。初泡,花香甜香交融,復泡,甜香花香起伏,頗有一種“新工藝,老茶味”的境界。
花香蝶自來。近年,桑植白茶頻頻亮相各大展會、比賽,所到之處,無不被掌聲與榮譽包圍。
省長許達哲在桑植縣調研白茶產業
2017年,“桑植白茶”獲湖南茶業博覽會金獎,桑植縣獲“湖南十強生態產茶縣”稱號。2018年,“桑植白茶”入選“五彩湘茶”,成為湖南省委、省政府重點支持發展的5大茶葉區域公共品牌之一;在第十六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獲“產品金獎”和“袁隆平特別獎”。2019年,“桑植白茶”在第十七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獲“產品金獎”;成功獲得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一段助農脫貧的佳話
8月初,洪家關白族鄉熱鬧非凡,一波遠道而來的客人到此尋找“詩與遠方”。白族歌舞、地道美食,最受歡迎的還屬桑植白茶。
茶旅一體發展迅速,茶農生活甜如蜜
“淡淡花香,回甘悠長,喝上一杯,暑熱減去大半。”在楓坪村的桑植白茶體驗中心——萬寶山茶莊,品嘗過桑植白茶的游客紛紛表示想買些茶葉帶回家。
事實上,對于“萬寶山”,我們早有耳聞,源自一段在“朋友圈”被大量轉發的視頻。視頻中,茶農領了工資,呼喚在外的老鄉回家種茶。質樸的語言道出了最真切的情感:在家門口就能脫貧致富,誰還愿意漂泊他鄉呢?
在萬寶山茶莊,我們見到了張家界萬寶山茶葉有限公司董事長劉珍元。她熱情爽朗,常年扎根茶園,膚色曬出了健康小麥色。
“公司為村民提供上千個工作崗位,很多人分別從小茅屋到如今的三四層樓房?!眲⒄湓嬖V我們,公司以茶葉帶動扶貧,每戶平均收入每年一萬元,好的收益有兩萬元。
張家界萬寶山茶業自有茶園基地1800多畝,與260多戶農戶簽約基地,間接帶動周邊地區428戶農戶從事有機茶種植及相關產業,協助洪家關白族鄉政府精準扶貧1342人,獲全國“合作社+農戶”旅游扶貧示范企業、湖南省產業扶貧 “千企幫千村”突出貢獻企業等榮譽。
劉珍元告訴我們,再多榮譽帶來的成就感不如這些年親眼見證村子的變化:外出務工的鄉民回來了,聞“香”而來的游客留住了,“留守村”重現活力。
告別洪家關白族鄉,我們向東行走,前去探訪桑植縣有名的茶葉之鄉人潮溪鎮。
近年,在龍頭企業張家界西蓮茶業有限責任公司帶領下,人潮溪鎮茶產業發展迅速,目前帶動當地發展茶園面積近2萬畝,茶葉收購價格連年攀升。現在,村民們在打理自家茶園的同時,還到茶企打工,收入可觀,茶葉成為村民主要收入來源。
此時雖不是采茶期,但建檔立卡貧困戶向緒英一大早就來到張家界西蓮茶業有限責任公司茶園基地開始忙活。“春忙時,我每天采茶就可掙到200元工資。去年,我還參與茶園培管,收入突破3萬元。依靠茶葉,日子逐漸變好了。”
張家界西蓮茶葉有限責任公司經理祝春娥介紹,今年,茶廠于3月初開始復工復產,并未受疫情影響,訂單較往年有所增加。今年茶葉品質不錯,收購價上漲,茶農一天可收入100多元。
放眼全縣,如今,眾多茶企擰成一股繩,聚合力,為茶產業扶貧添磚加瓦,這其中,湖南湘豐桑植白茶有限公司功不可沒。
2017年,桑植縣與湖南省茶葉龍頭湘豐茶業集團有限公司達成桑植白茶戰略合作,由湘豐茶業集團有限公司控股,牽頭組織張家界境內茶企、旅游企業及縣經投公司,注冊了湖南湘豐桑植白茶有限公司,領銜進行“桑植白茶”產品研發、銷售渠道開拓和品牌推廣,實行“統一包裝,統一標準,統一價格,統一核算”,各企業“共同銷售”, 著力打造“桑植白茶”品牌,壯大“桑植白茶”產業。
張家界市市長劉革安調研桑植縣白茶產業發展
據統計,桑植縣現有茶園面積7.9萬畝,覆蓋16個鄉鎮102個村。有加工主體46家,市級以上龍頭企業12家,規模以上企業6家,專業合作社95家,家庭農場22家,大戶55家,擁有“桑植白茶”“西蓮云霧”“萬寶山”“帥湘紅”等多個品牌。年產量達2100噸,產值2.85億元。全縣茶產業從業人員7.45萬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9200戶3.5萬人,占全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3%。
這場“風花雪月”的故事還在繼續。
從栽下第一株茶苗,采下第一片鮮葉,桑植縣茶農的生活就被改寫。
你看,那羊腸小道變產業大道,破舊木屋變嶄新洋房,桑植白茶帶著鄉音鄉味正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