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有味道在山川”彰顯淅川獨特定位
時光流轉,歲月更迭,河南南陽淅川的綠水青山正在變成金山銀山。
一年里,杏兒在麥收前成熟,“田家繁杏壓枝紅,遠勝桃夭與李農”;軟籽石榴好看亦好吃,“五月榴花紅似火,八月榴果萬盞燈”;中秋前,大閘蟹集中上市,“稻熟江村蟹正肥,雙螯如哉挺青泥”;大山深處,菌菇潛滋暗長,“驚雷菌子出萬釘,白鵝截掌鱉解甲”……日前,記者打卡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尋找“詩和遠方”還有舌尖上的美味。
農業豐收的“煩惱”
5年前,淅川縣進入轉型發展的后南水北調時代,定下“水清”“民富”“縣強”三大目標,確立“生態立縣”戰略定位,選定軟籽石榴和杏李等作為生態產業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探索生態富民新路徑。
5年后的今天,全縣迎來“生態果”的盛產期。杏李,以6.19萬畝的種植面積,成為全縣體量最大的鮮果產業。軟籽石榴,在丹江兩岸呈現出“一樹石榴浸溪紅”的盛景,每年的產果量達270萬斤。
5年后的今天,生態碩果驚喜連連。13個鄉鎮發展食用菌4000萬袋,對全縣脫貧貢獻率達41%。小龍蝦養殖面積達2.5萬畝,中藥材種植5萬畝,常年蔬菜種植面積2萬畝,發展大櫻桃1萬畝、核桃10萬余畝、柑橘2.5萬畝、黃金梨5141畝。
恰如“硬幣的兩面”,豐收也會遭遇煩惱:地處豫西南山區,在激烈的同質化市場競爭中,淅川農產品存在“低小散優”等問題,品牌雜亂,缺乏競爭力,品牌打造“一人一面鑼”“各吹各的號”,導致叫好的產品并不叫座。
更要命的是,傳統的小農種植與現代的市場經濟不同頻、不并軌,嚴重阻礙生態產業持續前行。久而久之,農業發展陷入缺規模、缺標準、缺信任、缺營銷、缺資金、缺技術等惡性循環,嚴重影響到現代農業的高質量發展。
“淅有山川”重點項目簽約儀式
構建母子品牌矩陣
“嗨,大家好,我是‘淅有山川’,人稱‘小淅’。”
“我的今生呢,得從2018年11月25日說起。那天上午,繼Mountain Hard China 2018中國淅川·丹江湖國際越野賽后,淅川縣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在縣中心文化廣場發布并揭牌。”
“從那一天起,總有人問‘你是誰呀,誰又是你’。日子久了,連自己也會發出‘我未生時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之問。”
簡言之,“淅有山川”是淅川覆蓋全區域、全品類、全產業鏈的農業區域和旅游產業公用品牌,其中農產品是“基地直供、檢測準入、全程追溯”。“淅有山川”,與縣域品牌、企業品牌、中國地理標志產品、農產品地理標志構建起母子品牌矩陣。
起初,“淅有山川”主要用于農產品領域,公用品牌涵蓋水果、水產、畜牧和生態產業加工等43個品類。之后,隨著“體育賽事+旅游”的如火如荼開展,“淅有山川”的品牌運用突破農業范疇,將生態旅游也納入其中。
要知道,在甩掉“國家級貧困縣”帽子的征程中,生態旅游是全縣探索“短中長”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脫貧攻堅模式中的“長線產業”。淅川大旅游,以丹江湖5A級景區創建為載體,將全域旅游、鄉村旅游、美麗鄉村建設、鄉村振興等有機結合起來,依托環庫路串珠成線,著力打造環丹江湖生態旅游圈。
倉房磨溝,毛堂龍泉,馬蹬石橋……5年來,全縣共建成10個旅游重點鄉鎮、36個旅游重點村、40個農旅示范園、700多家農家樂和特色民宿。
凸顯特色突出優勢
“淅有山川”,乃“稀有味道在山川”之意。“淅有”,取“稀有”的諧音,即“很少有的,極少見的”。
山是天之賜,傳說多,寶藏多。在南陽盆地,淅川屬于山區,境內岡巒起伏、縱橫交錯,西北連接秦嶺余脈,北部銜接伏牛山脈麓,西南則是群山連綿,叫得出名字的有猴山、香爐山、玉皇頂、岵山、三顫山、四峰山,喊不出名字的則數不勝數,每座山皆有故事。深山有寶,已探明可開發利用42種礦藏,藍石棉、虎睛石和松香黃·米黃玉大理石儲量全國第一,砂金、石灰膏、石膏、白云巖儲量居河南省第一;明釩礦資源100萬噸,占全省儲量的1/4。
川是地之造,有韻味。川,初文見于商代甲骨文,古字形像兩岸之間有水流過,其本義是河流、水道,也指山間或高原上平坦而地勢低的地帶。淅川,屬長江流域漢江水系。丹江自西北向東南縱貫全境,丹江及其支流流域面積占全縣總面積的93.5%,因此被稱為淅川的母親河。丹江的主要支流有淇河、滔河、老鸛河,控制流域面積均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流域面積超百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有8條,超過30平方公里、低于100平方公里的有9條。
淅川縣委常委、宣傳部長邵書燕認為,“淅有山川”意在表達淅川的區域特色在山水,發展優勢在山水;產于淅川山水的特有之物,深藏淅川山水的旅游景物,非常稀有,非常少見。
好山好水好生態
“淅有山川,何來稀有?”總有朋友如此發問。
淅川出土的文物,稀有。淅川出土的楚國文物豐富而精粹,不乏國寶級文物。全國發現最早的楚式升鼎克黃升鼎,最威武雄壯的王子午升鼎,最早的鳥蟲書銘文,構造最復雜、最早用失蠟法鑄造的云紋銅禁,音質最好的王孫誥編鐘,最早的吹奏樂器石排簫等等,均出自淅川。這些文物在我國考古學上占據著重要地位。
淅川孕育的文化,稀有。“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故楚有七都,始都丹陽在淅川,楚國至此進入最鼎盛的“宣威盛世”。因此,也有“丹江是楚文化的產床,淅川是楚文化的搖籃”之說。商文化,系以一代商圣范蠡的經商理念及荊紫關古鎮為代表的商貿文化。佛文化,則是以香嚴寺為代表的佛教活動歷史及建筑藝術。
淅川的山水,稀有。2014年世界上最大的人工調水工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后,京津冀豫的百姓與淅川人民終于達成“君住長渠頭,我住長渠尾,日夜思君感念君,共飲一江水”的宏愿。這個“江”,就是指的淅川坐擁的丹江口水庫,系亞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丹江水源源不斷從淅川北上,穿過南陽、鄭州、石家莊、天津,奔騰1432公里抵達北京,滋潤首都。
淅川釀造的味道,稀有。好山好水好生態,山川之間聚寶盆。淅川美味,不僅在清水中,還在林海里。丹參、黃姜、金銀花,杏李、柑橘、黃金梨,黃瓜、白菜、西紅柿,大櫻桃、小龍蝦、食用菌,桑葉茶、桑葉酒,還有丹江魚、軟籽石榴、薄殼核桃,以及酸菜、魔芋、神仙葉涼粉,這是大自然賜給淅川的天然財富,也是淅川山水醞釀千年的原汁美味。
稀有文化融合稀有山水,稀有物產釀造稀有美味,成就了淅川“山”水(綠水青山就是最好的財富)和淅川平“川”(因淅水沖積百里平川而得名),進而融合為“山川”(山川是淅川最為突出的特色)。
“淅有山川”,豈不稀有?!
確定淅川獨特定位
水是淅川最有特色之處。因此,在“淅有山川”品牌的創意設計中,設計師們以淅川生態為藍本,以“水”作為創意主線,融合山水與地形特征,塑造了具有淅川鮮明特色和地域文化的品牌形象。
在形式上,主標圖形以山水為紐帶,以地形為輪廓,在縱橫交錯的河流中融入“淅川”二字,突出表現淅川綠水青山的生態,并凸顯其水資源豐富的特征。尤其是印章的表現形式,寓意著“淅有山川”對品質承諾、品牌誠信的態度,以利于強化品牌的識別性。輔助圖形有8幅,分別是杏李、軟籽石榴、橘子、菌菇、大閘蟹、小龍蝦、丹江魚和土雞等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淅川特產。
在色彩上,整體以綠色和藍色為基調,營造出良好的生態形象。“淅川”二字為藍色,寓意淅川農業藍圖初繪,未來發展潛力無限;“有”為綠色,“山”為青色,寓意淅川“綠水青山”的生態優勢。紅色印章,既是警示,也是承諾,形成了“萬綠叢中一點紅”的視覺效果。
在文字上,“淅有山川”通過書法的形式表現淅川的歷史悠久和文化底蘊。“豫”字的印章,與書法字體相呼應,以增加社會公眾對品牌地域的認知。“淅”字突出水滴特征,寓意水的稀有;“有”字融入魚的元素,寓意“年年有余”;“山”字與石榴相結合,寓意綠水青山留后代;“川”字長出枝椏,寓意川流不止、生生不息。
形神兼備韻味足,趣味生動惹人愛。文圖色彩等諸多元素的綜合運用,使得“淅有山川”品牌標志確定了淅川在全國范圍內的獨特定位:南水北調水源地、綠水青山生態縣、南北氣候過渡帶、山野生態農產品、楚國文化發祥地。
淅有味道在山川
在我們來說一說品牌的宣傳口號——“淅有(稀有)味道在山川!”
淅川的稀有味道,到底是怎樣的味道?
常言說,真源無味,真水無香。穿越時空到古代,丹江之水哺育的是楚國,描畫的是楚國“開辟江南、挺進中原、飲馬黃河,躋身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的壯麗史詩。亙古至今滔滔不息的丹江水,至今仍哺育著豫鄂陜三省6縣(市)的數百萬人口,滋潤著京津冀沿線千萬百姓,并重構了中國北部的水資源安全網絡。當丹江水流淌至北京的千家萬戶,首都人民品出淅川的味道——甜!
甜水,滋潤心田,也澆灌大地。說到淅川的甜,就不得不提淅川軟籽石榴——其最大的特點是核特別軟,百粒重56.2克,出汁率達91.4%。研究表明,淅川屬于南北過渡性氣候,位于水果種植黃金帶上,土壤中鉀的含量高,境內水質為二類以上灌溉水標準。“喝”著丹江天然礦泉水,“吃”著生物有機肥,淅川的果子幸福得讓人“甜到心里”。
如果說甜是淅川林果的味道,那么酸則是淅川生活的味道。
地道的淅川人從小都知道,不吃酸菜就不算淅川人。坐擁丹江口水庫,淅川形成了“冬暖夏涼”的獨特小氣候,加之獨特的水質條件,營造了乳酸菌的良好生長環境,使得家家戶戶都有一年四季做大缸小壇酸菜的傳統。生態發酵的上品酸菜,扯出透亮黏絲,味道醇厚綿長,食之回味良久。
在淅川,酸菜是不折不扣的味道“主角”。一日三餐,早上涼拌、午飯辣炒、晚飯做湯,酸菜豆腐、酸菜粉條、酸菜牛肉,酸菜面條、酸菜包子、酸菜米飯,男人醉酒必吃碗酸菜面條和胃,女子歸來必吃碗酸菜面條解饞……淅川人如此鐘情酸味,這在全國也算是獨樹一幟吧。
鮮,是淅川水產品的味道。日夜暢游在近80萬畝的亞洲最大淡水湖里,丹江魚、大閘蟹、小龍蝦等110種水生物種獲得了獨一無二的天然滋養。由此,用時間沉淀的鮮美把淅川味道提到了更高的境界。
單說丹江魚,花鰱、草魚、鯉魚、銀魚等數百種野生魚,現撈現做。只見大廚手起刀落,鮮魚便呈現絲、片、丁、條等幾十種形狀,依據每種魚的大小特性,或清蒸、石鍋,或燒烤、煎炸,人稱丹江魚“滿漢全席”,滑嫩可口,鮮嫩醇正。
酸酸甜甜味鮮美,才是真我!那是家鄉的味道,屬于在外游子思念家鄉親人的純真味道,在唇齒之間,在睡夢深處……
基于淅川的物產特色,融合“淅有山川”的品牌名稱,“淅有味道在山川”把特色農產品的直觀特征與其相連,進一步強化了地域特色。該口號既融入了品牌名稱,又強化了產地印象;既表達了物產的稀有,又闡明了山川的特征,讓“淅粉團”形成對淅川地域和產品的聯動識別和捆綁記憶。
淅有山川從何而來
欲知到哪里去,需道從哪里來。
說起“淅有山川從何而來”,得聊聊“淅有山川”品牌的文化基因。水是生命之源,水是“淅有山川”品牌之脈。從“水”生發開來,通過名字便可挖掘出淅川的特殊價值,發現該區域公用品牌的獨特性、稀有性和競爭性。
淅川,因淅水縱貫境內形成百里沖積平川而得名。“秦發兵擊之,大破楚師于丹淅”,《史記·屈原列傳》中記載的丹淅,指今天淅川的丹淅流域——漢江支流丹江和淅水流域。顯然,淅水,是以淅為名的大河,即今老鸛河,典出《隋書·地理志》,因兩岸綠樹成蔭,多有鸛鳥棲息而聞名。
淅川,以丹水而揚名。丹江之水,從遠古流過,在歷史深處哺育了春秋楚國始都,孕育出瑰麗的長江文明,被譽為楚文化發祥之地。因此,也有“古時丹陽地,今日淅川城”之說。丹江之水,生生不息流淌至今,以“不服周”的韌勁北折向上,成為當今世界最大的跨流域調水的原點和起點。憑借南水北調享譽全球之勢,淅川——地處豫西南一隅的美麗存在,向世界揭開了神秘面紗。
淅川,以丹江口水庫成名,以南水北調工程知名。若把丹江口水庫比作京津冀豫人民的“大水缸”,那么淅川就是南水北調千里長渠的“大井口”,或稱作“水龍頭”。這個“大水缸”的一級水源100%在淅川境內,90%的二級水源還在淅川。與首都同飲一江水,淅川最為自豪的標簽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和中線渠首所在地。
水文化,從古至今,影響后世;水資源,從南到北,澤被后代。從因水得名、以水揚名,到因水庫成名、以水利工程馳名,淅川是名副其實的“水之都”“水之源”,呵護著華北平原的美麗家園,滋潤著億萬生靈的心田,承載著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希望。
川前有淅,淅便是水!“淅有山川”品牌,由淅川之水而孕、由淅川之水而生,也將因之而遠行、因之而響亮!
果農采摘林果
三位一體科學模式
與商業形象品牌不同,區域公用品牌是以政府主導、由政府背書,用政府的信用擔保品牌信譽。這就決定了“淅有山川”公用品牌的運營特殊性。今年5月,淅川縣委、縣政府研究決定,成立林果辦,專門負責“淅有山川”品牌的推介、運營、增值等牽總協調服務事宜。
至此,“淅有山川”形成了“政府主導、協會注冊、公司運營”三位一體、有機結合、相互促進的科學模式。
政府主導,彰顯出“淅有山川”公用品牌的公益性與公信力。
協會注冊,充分發揮協會在行業自律及誠實守信方面的作用,著力進行供給端的標準體系和質量建設。
公司運營,發揮配置資源決定性作用,引導各類要素協同向先進生產力集聚,構建更加完善的高標準要素市場體系,提高要素質量和配置效率,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加快“淅有山川”品牌的市場推廣速度。
路再長,總能一步步走出來。兩年多來,淅川縣電子商務協會致力于進行品牌資源整合,嚴把質量關,推出達標產品。如今,“淅有山川”旗下已打造了淅有山川產品30多款,有香菇、赤松茸、茶樹菇、羊肚菌、木耳等食用菌,有杏、桃、杏李、黃金梨、軟籽石榴等水果,有香菇醬、石磨面、丹江水、土蜂蜜、土雞蛋、桔子灰蛋等特色產品。
事再難,總能一件件辦成功。線上與線下并重,“云上”和“云下”搭配。淅川農產品通過“淅有山川”品牌推介快速進軍全國市場,實現品牌推廣和農品銷售的“雙豐收”。尤為可喜的變化是,市場引導鄉親打破傳統種植觀念,逐步實現現代農業的規范化種植和規模化發展,使其產品更加契合市場的需求,讓精雕細作的特色手工耕耘得到更好的價值體現。
通向未來,農旅融合的淅川樣板、美食美景的淅川味道、飲水思源的淅川推介,淅川將采取“四兩撥千斤”的靈活營銷策略,持續提升品牌價值。
今年起,淅川探索用好生態環境存量,提高GEP(生態系統生產總值)含金量。“淅有山川”公用品牌朝著標準化、信息化、電商化、金融化、科技化、組織化的“六化”方向發展,推動旗下合作基地、母子品牌運作帶動企業高質量發展,提高母子品牌商標、生態產品的數量和質量,讓淅川名揚四海,讓淅川特產和淅川旅游招引來更多的“金鳳凰”。
果農石榴大豐收
守護品牌注重生態
到淅川掛職的常委副縣長徐紫光說:淅川的文化有多長,“淅有山川”就能走多長!
在他看來,“淅有山川”不僅僅是水源地農產品和大旅游的營銷品牌,還是在外游子歸屬感的一種升華,更是水源地高質量發展中文化輸出的一個符號。其從歷史傳承中誕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落腳點是解決當前和長遠高質量發展的品牌問題、質量問題和形象問題。務實篤行,必然行穩致遠!
只要擁有心的力量,創新創業無堅不摧!
在淅川的精神天空中,有兩種令人熱血沸騰的精神可以作為干事創業“飛翔的翅膀”。一種是歷史的。淅川作為楚國始封之都,“篳路藍縷”開拓創新的闖勁和困難面前“不服周”“不信邪”的韌勁,從古至今奔騰在每一個淅川人的血液之中。另一種是現實的。在偉大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中,歷時半個多世紀,40多萬淅川人在西去青海、南下湖北、再遷河南的征途中,凝聚起“忠誠擔當、大愛報國”的精神力量,無時無刻不澎湃著熱愛家鄉、添彩家鄉的磅礴力量。
只要擁有新的境界,創新創業無往而不勝!
“淅有山川”作為品牌具有強大的基本價值支撐,這可視為品牌的“硬件”。具體來說,淅川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地,生態有保證,產品更綠色,消費更放心。作為綠水青山生態縣,天賦異稟,連續11年造林綠化位居全省縣級前列,森林覆蓋率達到45.3%。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文明成為長效發展的保障。淅川地處南北氣候過渡帶,獨特超凡,四季分明,無霜期長,過渡性明顯,光、熱、水資源豐富,滋養出獨具特色的生態農產品。好水好山好生態,山野生態農產品珍稀美味,林果產業獨具優勢,水產品更是品質優良。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淅川的最大公共品。淅川成功創建渠首高效生態示范區,從發展觀到生態觀,從財富觀到價值觀,從生存觀到執政觀,生態兩字深度改變著這片熱土之上的青山綠水。
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高品質的“淅有山川”將是最響亮的公用品牌。既講GDP,又提GEP(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淅有山川”最關注的是,打通生態和經濟的轉化通道,把“農產品”變成“商品”、把“山貨”變成“網貨”,盡快提升生態農產品溢價率。
走過山水,走過春夏,“淅有山川”的豐收季還會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