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縣大會主題報道3|“中國地理標志農產品品牌聲譽”十強舉行頒獎儀式
導讀
12月6日,由浙江大學CARD中國農業品牌研究中心、浙江永續農業品牌研究院等聯合主辦的2019中國農業品牌百縣大會在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召開。會上首次發布了中國地理標志農產品品牌聲譽十強名單。
什么是品牌聲譽?早在1961年,就有學者提出“聲譽代表企業對品質的堅持,聲譽可使消費者搜尋過程更經濟,獲得較高的溢價利益”等相關論斷。而有關品牌聲譽的研究,一直以來,從無間斷。
綜合國內外學者的研究可知,品牌聲譽是消費者對一個品牌相對應的產品質量感知、好感評價。作為重要的無形資本之一,品牌聲譽能夠令一個品牌通過聲譽獲得溢價能力,達到超額利潤,并具有比品牌形象更穩定、更持續、更整體的效果。研究表明,品牌聲譽對品牌滿意度、品牌忠誠度等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對于品牌所有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WTO在有關貿易的知識產權協議中指明,地理標志是鑒別原產于一成員國領土或該領土的一個地區或一地點的產品的標志,但標志產品的質量、聲譽或其他確定的特性應主要決定于其原產地。我國地理標志主要有三類,一類是在原國家工商總局注冊的地理標志證明商標/集體商標;一類是原國家質檢總局認證的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原產地域產品保護);還有一類是農業農村部認證的“農產品地理標志”。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6000多個產品獲得一類或多類地理標志認證,在中國農業產業發展中具有重要意義。
2019年,農業農村部推出“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工程”,計劃用5年的時間,在全國范圍內重點培育1000個品牌;國家知識產權局也開啟了“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工程”。農業農村部、國家知識產權局等各部委的重視,讓地理標志農產品品牌化問題更為聚焦。
為了解中國地理標志農產品當前的品牌聲譽,為未來地理標志農產品品牌聲譽的成長提供研究參考,更好地提高品牌溢價能力,浙江大學CARD中國農業品牌研究中心、浙江永續農業品牌研究院等機構決定針對中國地理標志農產品開展品牌聲譽評價研究。機構選取了1089個獲得中國農業農村部及原農業部、國家知識產權局(原工商局商標局、原質監局)的兩個及以上部門登記(或注冊商標)保護的地理標志農產品,作為評價對象。
本次評價研究的模型借鑒了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湯姆·鄧肯(Tom Duncan)教授提出的品牌信息一致性三角模型和品牌聲譽評估專家曼弗雷德(Manfred)提出的基于認知和情感的態度結構模型。在此基礎上,胡曉云團隊提出本次研究的“品牌聲譽評價模型”。該模型提出品牌聲譽由感知力和感召力構成;感知力由品牌能見率和認知行動率構成,感召力則由品牌好感評價率和消費體驗評價率構成。
品牌聲譽評價模型
依據上述模型,我們對大眾傳媒、網絡信息平臺、社交媒體、短視頻平臺和電商零售平臺上海量的信息基數、好感評價、消費者反饋等信息數據進行搜集、錄入、轉換賦值與折算,最終形成中國地理標志農產品品牌聲譽評價數據庫。
納入本次中國地理標志農產品品牌聲譽評價的1089個地標品牌,范圍覆蓋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其中,山東和四川兩個省份的地理標志農產品品牌數量超過100個,分別為123個和102個,其次是湖北、浙江、福建和云南,品牌數量均在50個以上。
產品包含茶葉、畜禽、果品、花卉、糧油、食用菌、蔬菜、水產、中藥材、其他等十大品類。其中,果品品牌數量最多,共計311個,遠超其余品類,茶葉、畜禽、糧油、蔬菜和中藥材品牌數量也均在100個以上。
根據“品牌聲譽評價模型”,對以上1089個品牌各項指標一一評價,并依據品類進行分區評定,五常大米、涪陵榨菜、文昌雞、長白山人參、文山三七、潛江龍蝦、煙臺蘋果、西湖龍井、普洱茶和哈密瓜等的品牌聲譽位列前十。
以下是本次中國地理標志農產品牌聲譽評價前100位的地標品牌:
?上下滑動觀看完整名單